
蓬头稚子学垂纶是哪首诗?
诗歌出处
“蓬头稚子学垂纶”出自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诗如下:
>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歌解析
1. 主题:
诗歌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学习钓鱼的场景,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孩童的专注与顽皮。
2. 重点词句:
– “蓬头稚子”:突出儿童的稚嫩和不拘小节。
– “遥招手”:以动作表现孩童的机灵和怕惊扰鱼儿的心理。
– “怕得鱼惊”:点明孩童对钓鱼的认真态度,充满童趣。
3. 艺术手法:
诗人通过白描手法,仅用四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语言朴素却意趣盎然。
实际案例
案例1: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小儿垂钓》常被用作儿童诗的代表。教师会引导学生:
– 观察诗中孩童的动作描写(如“侧坐”“招手”);
– 分析心理活动(如“怕得鱼惊”);
– 模仿写作类似的生活场景小诗。
案例2:文化衍生作品
这首诗的意象曾被用于儿童绘本创作。例如,某绘本以“蓬头稚子”为主角,用现代插画重新诠释古诗,帮助孩子理解传统文化。
作者背景
胡令能是唐代隐居诗人,现存诗仅4首,均以生活琐事为题,风格清新自然。《小儿垂钓》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唐代田园诗的独特魅力。
总结
《小儿垂钓》通过孩童钓鱼的瞬间,传递了纯真之美和生活之趣,是唐诗中少有的以儿童为主角的佳作。其语言通俗、画面感强,至今仍被广泛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