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哪首诗?

Random Image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处与文学解析

一、诗句出处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其早期婚姻生活期间,表达了与丈夫赵明诚离别后的相思之情。

完整词作如下: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重点解析

1. 艺术特色
该词通过”眉头”与”心头”的空间转换,形象化地展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才下…却上…”的句式形成时间流动感,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2. 情感表达
词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结尾句形成递进关系,最终聚焦到“无计可消除”的情感困境,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典型特征。

3. 文学地位
该词被收录于《全宋词》,明代《古今词统》评其:”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深矣。

三、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文学改编

– 琼瑶小说《一剪梅》直接引用该词作为创作蓝本
– 1984年台湾同名电视剧主题歌词化用原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计可消除

案例2:现代传播

– 2021年《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手阿兰改编演唱版本网络播放量超5000万次
– 微博话题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累计阅读量2.3亿,多用于表达“无法克制的思念”

案例3:学术研究

– 北京大学《宋词情感表达研究》指出:该句开创了”情感空间位移”的描写范式,影响后世如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等创作

四、延伸阅读建议

1. 对比阅读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句
2. 研究宋代闺怨词与男性作家作品的差异
3. 分析该词”香残””月满”等意象系统构建

此词通过日常细节展现深刻情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八个字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相思表达之一,其影响力持续跨越九个世纪至今。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相关推荐

  • 杜牧的好朋友有哪些诗?晚唐诗人的社交诗话

    杜牧的好朋友有哪些诗?晚唐诗人的社交诗话 一、杜牧的社交圈与诗友 杜牧作为晚唐杰出诗人,其社交圈涵盖当时文坛、政坛的众多名士。他与张祜、许浑、李商隐等人交往密切,彼此酬唱赠答,留下许多经典诗作。 1. 张祜:狂放不羁的知己 张祜与杜牧性情相投,二人常以诗酒会友。杜牧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道:>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8…

    2025年6月15日
    560
  • 风霜压我两三年出自哪首诗?

    风霜压我两三年:出处、释义与文学应用 一、诗句出处考据 “风霜压我两三年”并非出自古典诗词,而是现代网络流行语句,常被误认为古代作品。其风格模仿了传统诗词的苦难叙事,但实际源自当代网友的创作,后经社交媒体传播广为人知。 常见误传来源 1. 误认为苏轼作品:因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意象,部分网友将两者关联,但无文献支持。2. 与陆游诗混淆:陆…

    2025年6月26日
    570
  • 本是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哪首诗?

    本是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哪首诗? 诗歌出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是曹植在兄长曹丕逼迫下,于七步之内所作,以豆萁煮豆为喻,表达了对兄弟相残的悲愤之情。 原文及翻译 《七步诗》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 用豆萁(豆秆)煮豆子,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是同根所生,为何要如此急切地互相残害…

    2025年6月24日
    540
  • 七言诗创作技巧:近体诗格律全解析

    七言诗创作技巧:近体诗格律全解析 一、近体诗的基本概念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成熟的诗歌形式,包含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其核心特征为:1. 固定字数(七言诗每句7字)2. 严格平仄(声调高低交替)3. 对仗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需对仗)4. 押韵规范(一韵到底,平声韵为主) — 二、七言诗的平仄规则 1. 四种基本句式 七言诗平仄以五言为基础扩展…

    2025年4月18日
    1430
  • 教材古体诗有哪些?中小学生必背的古典诗歌名录

    教材古体诗有哪些?中小学生必背的古典诗歌名录 一、古体诗的定义与特点 古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与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其特点是:– 句式自由:四言、五言、七言为主,杂言诗也常见。– 不严格押韵:可换韵,平仄限制较少。– 无固定对仗要求:不同于律诗的严格对仗规则。 典型代表:– 《诗经》(如《关雎》《…

    2025年5月18日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