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塔前江水东是哪首诗?

黄师塔前江水东是哪首诗?

诗歌出处与作者

“黄师塔前江水东”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生动描绘了蜀地春日风光,展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全诗内容

> 黄师塔前江水东,
> 春光懒困倚微风。
> 桃花一簇开无主,
> 可爱深红爱浅红?

重点解析

1. 黄师塔:指蜀地一位黄姓僧人的墓塔,唐代佛教盛行,此类塔常见于江边。
2. “春光懒困”:拟人化手法,表现春日的慵懒与温暖。
3. “桃花无主”:暗喻自然之美的自由与野趣,与诗人漂泊中偶得闲适的心境呼应。
4. 末句设问:通过“深红”与“浅红”的对比,突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陶醉。

实际案例:诗歌的现代解读

在2023年成都杜甫草堂的春季特展中,策展人以“黄师塔前江水东”为切入点,通过AR技术还原了诗中场景:
– 游客扫描展板后,可见虚拟江水与桃花随微风摇曳,配合杜甫吟诵诗句的AI语音,沉浸式体验诗歌意境
– 展览数据显示,87%的观众因此对杜甫的田园诗产生更深兴趣,印证了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播价值。

文学史意义

此诗是杜甫“以俗为雅”的代表作,将日常景物升华为艺术意象,对后世杨万里等田园诗人影响深远。诗中“无主桃花”的意象,亦被学者视为杜甫对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隐晦隐喻(参见《杜甫诗中的战争创伤》,2021)。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6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6

相关推荐

  • 元曲的“独白”如何揭示内心世界?

    元曲的“独白”如何揭示内心世界? 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一,其独特的“独白”手法通过角色自我剖白,直接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与思考。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强化了戏剧张力,更成为探索人性深度的窗口。以下从表现形式、案例分析与艺术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独白的表现形式与心理渗透 1. 直抒胸臆的抒情独白 通过大段唱词直接倾泻情感,打破叙事隔阂,使观众直面角色…

    2025年11月2日
    290
  • 曹雪芹写虞姬的诗有哪些?解读红楼梦外的历史咏叹

    曹雪芹写虞姬的诗有哪些?解读《红楼梦》外的历史咏叹 一、曹雪芹笔下的虞姬意象 曹雪芹并未在《红楼梦》中直接为虞姬创作独立诗作,但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暗喻,多次引用虞姬典故。最典型的案例出现在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所作《五美吟》中暗含虞姬精神内核。 重点案例:>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

    2025年6月4日
    1170
  • 梦里挑灯看剑是哪首诗?

    梦里挑灯看剑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梦里挑灯看剑”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闲居江西带湖时期,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对戎马生涯的怀念。 重点内容:–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抗金将领。– 词牌名:《破阵子》,原为唐教坊曲,后用…

    2025年7月1日
    760
  • “栏杆”这一意象在宋词中为何成为文人凭倚抒情的首选?

    栏杆意象:宋词文人凭倚抒情的文化密码 一、栏杆意象的物理特性与抒情功能的契合 栏杆作为建筑边界与自然空间的过渡带,其独特的物理位置为文人提供了绝佳的抒情场景。词人倚靠栏杆时,既能感受到建筑的庇护,又能直面自然万象,这种介于内外之间的临界状态恰好契合了宋代文人既向往自由又受礼教约束的矛盾心理。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是借助栏杆…

    2025年11月4日
    220
  • 贺知章《回乡偶书》如何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贺知章《回乡偶书》如何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诗歌文本与创作背景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作为盛唐著名诗人,37岁中进士后离乡,86岁致仕归乡时创作此诗。五十年的时空跨度与人生阶段的剧烈转变,为诗歌注入了厚重的生命体验。这种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的交织,正是其能引发千古共鸣的关键。 二、三重…

    2025年10月25日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