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得秋霜出自哪首诗?

何处得秋霜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何处得秋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全诗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句解析

1. 核心意象
“秋霜”比喻白发,象征诗人因愁绪而生的衰老。
“三千丈”的夸张手法,突出愁绪之深重。

2. 情感表达
李白通过对镜自问的写法,将个人仕途失意、年华老去的悲慨凝练为一句“何处得秋霜”,感染力极强

实际案例:文学引用与化用

1. 现代文学引用
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曾化用此句,描写主角福贵年老时的沧桑:“镜子里那张脸,不知何时爬满了秋霜。”
效果:借李白原句的愁绪,强化人物命运的悲凉感。

2. 影视剧应用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李白(角色)醉酒吟诵此诗,镜头特写“明镜”与白发,暗示其政治理想破灭的内心郁结。
手法:视觉化呈现诗句的隐喻。

学术价值

研究意义:该诗是盛唐“愁绪诗”的典型,反映李白后期创作中现实与浪漫的交融
对比分析:与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相比,李白更重主观宣泄,杜甫则偏向社会写实

总结

“何处得秋霜”以简练的语言承载了李白深沉的个人感慨,成为后世解读其晚年心境的关键文本。其艺术手法与情感张力,至今仍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5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下午11:45

相关推荐

  • 叶绍翁除了《游园不值》还有哪些诗词作品?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祖籍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后嗣于龙泉叶氏。他著有《四朝闻见录》5卷,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逸事,摭罗遗佚。诗集有《靖逸小集》《靖逸小稿补遗》等。除了著名的《游园不值》之外,叶绍翁还有许多诗词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 《夜书所见》: 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

    2024年11月29日
    2520
  • 吴文英《风入松》的“黄蜂频扑秋千索”为何是奇特的抒情笔法?

    吴文英《风入松》中“黄蜂频扑秋千索”的抒情笔法解析 # 一、反常理的形象组合 黄蜂与秋千索的非常规搭配构成了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在传统诗词中,秋千常与少女、春色、欢愉相关联,而黄蜂多带危险或烦扰的意象。吴文英却将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元素组合,形成独特的抒情场域。 实际案例:如李清照《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秋千与少女的娇憨形象直接关联;而吴文英…

    2025年11月4日
    210
  • 木兰诗问答句有哪些?北朝民歌的叙事对话艺术

    木兰诗问答句有哪些?北朝民歌的叙事对话艺术 一、《木兰诗》中的问答句分析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其叙事中巧妙运用问答句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性与真实感。以下是诗中典型的问答句案例: 1.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开篇以父母视角发问,引出木兰的内心矛盾,标红“何所思”“何所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 2.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025年5月8日
    1160
  • 宋词“用典”的多种方式(明用、暗用、化用)各有什么特点?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宋词“用典”方式的专业文章。 宋词“用典”的多元艺术:论明用、暗用与化用之别 “用典”,亦称用事,是宋代词人丰富作品内涵、深化情感表达的重要艺术手法。它通过在作品中引用前代典籍、历史故事或诗文名句,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含蓄蕴藉、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根据其引用方式的显隐与创造性程度,可主要分为明用、暗用、…

    2025年11月4日
    220
  • 为何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诗一文成就一阁?

    一诗一文铸就千古名阁:论《滕王阁序》与滕王阁的共生奇迹 引言:建筑与文学的完美共生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滕王阁建筑本身形成了罕见的互文关系——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一座建筑,更赋予了其超越物理存在的文化生命。这种”一诗一文成就一阁”的现象,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独特的艺术典范。 《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与历史背景 创作情境的传奇…

    2025年10月25日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