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病中惊坐起是哪首诗?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处与文学分析

# 诗句出处考证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诗内容为:

> 残灯无焰影幢幢,
> 此夕闻君谪九江。
> 垂死病中惊坐起
> 暗风吹雨入寒窗。

# 创作背景解析

重点内容: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元稹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州),身患疟疾。听闻挚友白居易(乐天)因谏言被贬江州司马,在病榻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实际案例:当代学者的研究

2021年北京大学《唐研究》刊载的论文显示,通过对元稹《病中寄白学士》等同期诗作的交叉考证,确认该诗创作于元和十年八月,与白居易《琵琶行》创作时期存在直接关联。

# 艺术特色分析

1. 戏剧性场景构建
“惊坐起”三字通过动态描写,将听闻噩耗时的震惊具象化,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2. 环境烘托手法
首尾的”残灯””寒窗”构成封闭意象系统,强化了病中闻讯的凄凉感

3. 情感张力表现
《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该句”以生理反应写心理震动”,达到”不言悲而悲自现“的境界

# 文学史地位

重点内容:此诗被公认为唐代贬谪诗的代表作之一,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共同构成中唐贬谪文学的三座高峰。

教学应用实例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该诗常作为”古代文人交往”专题的典型案例,与《与元九书》组成互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元白唱和的文学史意义。

# 后世影响

1. 成为汉语中表达”突发震惊”的经典典故
2.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有医护工作者改编此句创作战疫诗歌
3.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专门分析该诗的”瞬间爆发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垂死病中惊坐起”不仅是文学名句,更是承载着中唐士人精神史的重要文化符号。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4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午7:14

相关推荐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哪首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出处与文学鉴赏 一、诗句出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全诗如下: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

    2025年6月24日
    1050
  • 写节日的思乡诗有哪些?节日诗词中的离愁别绪与团圆渴望

    节日诗词中的离愁别绪与团圆渴望 一、思乡诗在节日中的情感表达 节日是传统文化中情感凝聚的重要载体,而思乡诗则通过特定意象(如明月、灯火、家书)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眷恋。重点内容:节日强化了时空阻隔感,使离愁别绪与团圆渴望形成鲜明对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绝唱。 二、典型节日与思乡诗案例 1. 中秋:明月意象…

    2025年6月24日
    1030
  • 宋词中为何频繁出现“西楼”“阑干”等意象?

    宋词中高频意象的文化密码与审美建构——以“西楼”“阑干”为例 一、意象群的形成与文化积淀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其意象系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西楼”与“阑干”这对意象组合在《全宋词》中出现频率分别达280余次和500余次,构成了独特的抒情语码。这种文学现象既源于建筑空间的物质基础,更凝聚着宋代文人的情感范式与哲学思考。 二、“西楼”意象的…

    2025年10月21日
    330
  • 周邦彦与姜夔的格律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周邦彦与姜夔格律词风对后世影响的专业文章。 周邦彦与姜夔的格律词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词坛,至北宋末与南宋,出现了两位在词律上臻于化境的巨匠——周邦彦与姜夔。他们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将词的音乐性与文学性推向新的高峰,共同奠定了“格律词派”(或称“典雅词派”)的基石,其影响深远,贯穿了宋末直至清代。 一、 周邦彦:“集大成”的律法奠基者 …

    2025年10月21日
    270
  • 李商隐的无题诗到底难懂在何处?

    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困境:以《锦瑟》为例的深度解析 一、意象系统的私密性与不确定性 李庄隐的无题诗构建了独特的私人意象体系。在《锦瑟》中,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等意象形成了高度个人化的象征系统。这些意象与诗人自身的生命经历紧密相连,却未在文本中提供明确的解读线索。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既可能指鲛人泣珠的传说,又暗合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还隐…

    3天前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