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帽遮颜过闹市出自于哪首诗?

Random Image

破帽遮颜过闹市出自于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破帽遮颜过闹市”出自鲁迅的七律诗《自嘲》,全诗为: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创作于1932年10月,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与自我处境的写照。“破帽遮颜”象征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压抑与抗争,而“闹市”则暗喻纷乱的社会环境。

二、重点内容解析

1. “破帽遮颜”的象征意义
标红内容:鲁迅以“破帽”暗指自身落魄却坚守气节,“遮颜”则体现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蔑视与自我保护。
实际案例:1930年代,鲁迅因左翼作家身份被通缉,仍以笔名发表杂文,与“破帽遮颜”的行为高度契合。

2. “闹市”的社会隐喻
– 诗句中的“闹市”指代当时上海的复杂政治环境,鲁迅通过这一意象批判了社会的浮躁与压迫。

三、实际应用与影响

文学研究:该诗被收录于《鲁迅全集》,学者常引用此句分析鲁迅的“抗争精神”“讽刺艺术”
大众文化: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角色以“破帽遮颜”造型出场,致敬这一经典诗句。

四、总结

《自嘲》是鲁迅诗歌的代表作,“破帽遮颜过闹市”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如需深入解读,建议结合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分析。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

  • 桑有关的诗有哪些?从《诗经》到田园诗的蚕桑文化书写

    从《诗经》到田园诗:蚕桑文化的诗学书写 一、《诗经》中的桑意象:农耕文明的早期记录 桑作为中国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在《诗经》中频繁出现,既反映劳动场景,也承载情感隐喻。例如:– 《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标红) 直接描写采桑养蚕的农事活动,体现周代蚕桑生产的制度化。– 《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

    2025年5月23日
    960
  • 不同情感基调的诗有哪些?喜怒哀乐中的诗意共鸣

    不同情感基调的诗有哪些?喜怒哀乐中的诗意共鸣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通过不同的情感基调传递人类最细腻的内心世界。从喜的欢愉到怒的愤慨,从哀的忧伤到乐的畅快,每一种情感都能在诗中找到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将分类探讨不同情感基调的诗歌及其经典案例。 一、喜:欢愉与庆祝的诗意 重点内容:喜悦之诗常以明快节奏、鲜艳意象和积极修辞表现,传递幸福、满足或胜利之情。 案例:&#…

    2025年4月22日
    1260
  • 诗经比的诗有哪些?解读《诗经》中比兴手法的魅力

    《诗经》中”比”的诗有哪些?解读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一、什么是”比”?《诗经》中的核心表现手法 “比”是《诗经》”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之一,指通过比喻使抽象情感具象化。汉代郑玄《周礼注》定义:”比者,比方于物也“,即用具体事物类比思想情感。…

    2025年6月1日
    830
  • 中秋思月的诗有哪些?从唐宋到明清的明月情思全解析

    中秋思月的诗有哪些?从唐宋到明清的明月情思全解析 一、唐宋时期:明月诗的巅峰时代 唐宋是中秋咏月诗的黄金时期,诗人常借月抒怀,表达思乡、怀人、哲思等情感。 1. 唐代:浪漫与豪放并存 –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以朴素语言勾勒游子望月思乡之情,成为千古绝唱。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2025年6月4日
    510
  • 诗人自问自答的诗句,哪些展现了深刻哲理?

    诗人自问自答的诗句中,不少作品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部分经典例子: 李白的《山中问答》 自问自答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哲理: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心境的宁静。诗句中的“心自闲”三字,更是点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自在,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自问自答诗句:“问…

    2024年12月21日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