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出处、释义与当代启示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该诗创作于天宝四年(745年),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所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傲视权贵的精神品格。
完整诗句为: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诗句释义与艺术特色
1. 字面释义
“摧眉折腰”指低头弯腰的谄媚姿态,”事权贵”即侍奉权贵。整句以反问句式,表达绝不向权势屈服的决心。
2.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与诗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人意象形成强烈反差
– 直抒胸臆:突破传统留别诗的委婉风格
– “开心颜”三字凸显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
三、历史与现实案例
案例1:李白的实践
– 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仅两年便主动请辞
– 著名典故”力士脱靴”(《唐国史补》载其让高力士为其脱靴)
– 在《与韩荆州书》中直言”但愿一识韩荆州”
案例2:当代应用
2021年某科技公司高管辞职事件
该高管在内部信中引用此诗句,拒绝执行损害用户利益的指令,引发社会对商业伦理的热议。其公开声明称:“在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面前,安能摧眉折腰事’流量权贵’?”
四、文化影响与价值
1. 文人风骨象征
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共同构成中国士人的精神标杆
2. 现代启示
– 职场中的道德底线坚守
–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当代诠释
– 对”躺平””内卷”现象的另类回应
3. 国际传播
在哈佛大学《中国文学选读》课程中,该诗句被作为”Chinese Spirit of Resistance”(中国反抗精神)的典型范例
五、延伸阅读建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唐代文学部分)
2. 纪录片《李白》(央视2020年出品)第三集”长安行”
3. 论文《论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式》(《文学遗产》2018年第3期)
> 特别提示:该诗句常被误记为”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准确表述应为“安能”,此处的”安”是古汉语中表反问的典型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