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地是牛羊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遍地是牛羊”并非独立成诗,而是出自北朝民歌《敕勒歌》。该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壮丽风光,全文如下:
>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生动展现了草原牛羊遍地的景象,后人常简化为“遍地是牛羊”来概括诗意。
2. 重点内容解析
– 诗歌风格:语言质朴,画面感极强,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豪迈与自然崇拜。
– 名句意义:“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动态描写(风、草)与静态意象(牛羊)结合,勾勒出草原的辽阔与富饶。
– 文化价值:被收入《乐府诗集》,是研究南北朝民族融合与文学的重要资料。
3. 实际案例:现代引用与误用
– 正确引用:
在纪录片《美丽中国》中,解说词引用《敕勒歌》描述内蒙古草原,画面与诗句高度契合。
– 常见误用:
部分自媒体将“遍地是牛羊”误作独立诗句,甚至杜撰作者(如误标为李白),需注意考据。
4. 延伸学习建议
– 对比阅读其他草原题材诗歌,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结合地理知识,理解阴山(今内蒙古中部)与敕勒川的地域特征。
总结:“遍地是牛羊”的意象源自《敕勒歌》,其经典性在于以简练语言传递草原的壮美,需注意原文的完整性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