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哪首诗?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如下: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誓死报国的豪情。
二、诗句解析与重点内容
1. 黄沙百战穿金甲
– “黄沙”象征西北战场的恶劣环境,“百战”突出战争频繁,“穿金甲”体现铠甲因长期征战而破损,凸显将士的坚韧。
– 实际案例: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戍边将士常年在西域作战,如高仙芝率军远征小勃律(今克什米尔),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2.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楼兰”借指西域敌国,化用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必胜决心。
三、文学地位与影响
–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此诗以简练语言勾勒壮阔画面,是边塞诗的巅峰之作。
– 现代应用:该诗句常被引用以歌颂军人精神,如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引用此诗诠释唐代戍边历史。
四、常见误解辨析
– 误记其他诗人:有观点误认为李白或岑参所作,需结合盛唐边塞诗派风格及王昌龄生平确认。
– “楼兰”非实指:唐代楼兰已消亡,此处为象征性表达。
五、延伸学习建议
– 对比阅读: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历史背景:了解唐代与吐蕃、突厥的战争,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总结:此诗通过意象叠加和典故运用,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经典,至今仍激励人们理解历史中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