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处与内涵解析
一、诗句出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全诗如下: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二、诗句解读
1. 核心意象:
– “老骥”(年老的骏马)象征虽年迈仍怀壮志的豪杰。
– “伏枥”(马槽)暗喻暂时的沉寂,但志向远达“千里”。
2. 思想主旨:曹操通过此诗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调主观能动性(“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三、实际案例:古今应用
1. 历史人物
– 曹操本人:写此诗时已53岁,仍致力于统一北方,体现“暮年壮心”。
– 黄忠(三国名将):年过六旬仍阵斩夏侯渊,成为“老当益壮”的典范。
2. 现代职场
– 褚时健:74岁出狱后创立“褚橙”,以“老骥精神”二次创业成功。
– 日本“银发人才中心”:鼓励退休者发挥余热,匹配企业需求,印证“志在千里”的社会价值。
四、文化影响
– 成语衍生:“老当益壮”“烈士暮年”均源于此诗。
– 激励作用:常用于鼓励中老年群体突破年龄限制,追求理想。
结语:曹操的诗句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其核心是对奋斗精神的礼赞。无论是历史英雄还是现代创业者,皆可从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