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首诗?

Random Image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首诗?

诗歌出处与作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庐山景色的变化,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解析

1. 艺术手法
– 诗人通过视角转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展现庐山的多姿多彩。
– 后两句升华哲理,指出人因身处局中而难以看清事物全貌。

2. 重点内容标红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千古名句,常被引用比喻“当局者迷”的困境。
“只缘身在此山中”点明原因,强调客观视角的重要性。

实际案例:商业决策中的“庐山现象”

案例:某科技公司产品失败

现象:公司投入巨资开发一款新产品,但因团队过于专注技术细节,忽略了市场需求,最终产品滞销。
分析
– 团队“身在此山中”,陷入技术思维,未能看清市场全貌。
– 若引入外部顾问(“跳出庐山”),可能提前发现定位问题。
引用诗句
> 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企业需避免过度沉浸而失去宏观视角。

诗歌的现代意义

1. 个人成长:提醒人们跳出固有思维,多角度审视问题。
2. 管理启示:领导者需兼顾细节与全局,避免“近视效应”。

总结

《题西林壁》不仅是写景诗,更是哲理诗的典范。“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智慧至今仍适用于生活、职场和学术研究,警示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视角。

(0)
上一篇 17小时前
下一篇 17小时前

相关推荐

  • 白莲社有哪些人?白莲社成员及其作品介绍

    白莲社,又称莲社,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由高僧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的成员以高僧慧远法师麾下的一批僧侣和社会上的名流居士组合而成。以下是对白莲社成员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 主要成员及其作品 慧远法师 身份:白莲社的创立者,东晋高僧。 贡献:慧远法师在东林寺邀集僧人居士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他还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对佛教在中…

    2024年10月1日
    1770
  • 屈原诗歌中的奇幻想象:哪些篇章展现神话色彩?

    屈原诗歌中的奇幻想象:哪些篇章展现神话色彩? 屈原,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诗歌以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神话色彩著称。他的作品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更通过神话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本文将重点分析屈原诗歌中展现神话色彩的篇章,并探讨其艺术价值。 — 一、《离骚》:神游天界的奇幻之旅 《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长诗,其中充满了对神话世界…

    2025年4月17日
    720
  • 共淋雨的诗句中哪句最动人?

    在共淋雨的诗句中,有一句非常动人,充满了浪漫与诗意,那就是: “两处相思同淋雨,此生也算共白头。”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悼亡之作。它表达了即使相隔两地,只要心中有爱,便能跨越生死,永结同心的深情厚意。诗句中的“两处相思同淋雨”,描绘了一幅两人虽身处异地,却同时沐浴在细雨中的画面,这种情境下的相思之情,更显深沉与真挚。…

    2024年12月30日
    1230
  • 杜甫《月夜》,诗中有何深情厚意?

    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深情厚意的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秋天,正值安史之乱初期。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后,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途中不幸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在长安被禁期间,杜甫望月思家,心中充满了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和…

    2025年1月1日
    1300
  • 范仲淹书信中的诗词佳作有哪些?探索其书信中的文学瑰宝

    范仲淹书信中的诗词佳作有哪些?探索其书信中的文学瑰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中,还散见于与亲友往来的书信中。这些书信不仅承载了思想交流的功能,还包含了许多诗词佳作,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情感世界。 一、范仲淹书信中的诗词特点 范仲淹的书信诗词具有以下特点:1. 情感真…

    2025年4月23日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