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哪一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此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晚年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重点内容:
–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 诗名:《登高》
–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西南,生活困顿,诗中融入了个人身世与家国情怀。
—
2. 全诗内容与解析
《登高》全文: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点内容解析:
1.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以急风、高天、猿啸等意象渲染悲凉氛围,奠定全诗基调。
2.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通过“落木”“长江”的壮阔景象,暗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
3. 颈联与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漂泊孤独、疾病缠身的苦闷,以及因战乱而“停酒”的无奈。
—
3. 实际案例:诗歌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案例1:古今七律第一的评价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赞其格律严谨、情感深沉。
案例2:现代教育中的经典教材
《登高》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为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背景与律诗艺术。例如,2023年某省高考模拟题要求学生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象征手法。
—
4. 延伸思考:为何此诗广为传诵?
– 艺术成就:四联皆对仗,意象密集且层次分明。
– 情感共鸣:漂泊、衰老、忧国等主题跨越时空,引发读者共情。
重点内容:杜甫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时代悲剧,使《登高》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
总结:“风急天高猿啸哀”是杜甫《登高》的首句,全诗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