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的“三别”是哪三首诗?
一、“三别”的文学背景
杜甫(712—770年)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著称。“三别”与“三吏”并称为杜甫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均写于安史之乱期间(759年),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悲剧。
二、“三别”具体指哪三首诗?
1. 《新婚别》
– 主题:通过新婚夫妇的离别,控诉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 重点内容: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以极端比喻展现战争残酷;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反衬人间离散之痛。
– 案例:诗中新娘“罗襦不复施”的细节,象征婚姻被战争彻底摧毁。
2. 《无家别》
– 主题:战乱后返乡士兵面对家园尽毁的绝望。
– 重点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描写战后荒芜景象;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直指人口锐减的社会现实。
– 案例:主人公“虽从本州役”却“内顾无所携”,反映朝廷兵役制度的残酷。
3. 《垂老别》
– 主题:白发老人被迫参军的悲剧。
– 重点内容: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展现战争对代际的毁灭;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以动作描写强化悲怆。
– 案例:老翁“男儿既介胄”的自嘲,凸显普通人面对强权的无力感。
三、“三别”的艺术价值
1. 叙事手法:以独白体(如《新婚别》新娘倾诉)、白描(如《无家别》废墟描写)增强真实感。
2. 社会意义:三首诗分别对应家庭破碎、家园毁灭、尊严丧失三重维度,构成安史之乱的社会全景图。
> 学者洪业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指出:“‘三别’将个体命运升华为史诗,其悲剧力量源于对普通人尊严的深切关怀。”
四、延伸思考
对比“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的官吏视角,“三别”完全从平民视角出发,标志着杜甫诗歌人民性的成熟。现代研究者常将其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特洛伊妇女的哀歌类比,体现战争文学的普遍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