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笼盖四野是哪首诗?
一、重点内容:诗歌出处与背景
“笼盖四野”出自北朝民歌《敕勒歌》,全文如下:
> 敕勒川,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壮阔景象,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笼盖四野”形容天空如蒙古包(穹庐)般笼罩大地,展现草原的辽阔与苍茫。
—
二、重点内容:诗歌的文学价值
1. 语言简练:全诗仅27字,却生动呈现了草原风光。
2. 意象鲜明:通过“穹庐”“野茫茫”“牛羊”等意象,传递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3. 文化意义:反映了北朝时期敕勒族(后称维吾尔族祖先之一)的生存状态。
—
三、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影响
1. 教育领域:
– 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古代民歌的典范教学。
–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收录此诗,重点讲解“笼盖四野”的比喻手法。
2. 文化传播:
–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曾引用此诗描述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 歌手腾格尔的《天堂》歌词灵感也源于《敕勒歌》的意境。
—
四、常见疑问解答
– 为何是“笼盖”而非“笼罩”?
古代汉语中“笼盖”更强调覆盖的广阔性,与“穹庐”意象更契合。现代版本多作“笼盖”,但部分文献也写作“笼罩”。
—
五、总结
《敕勒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传世名篇,“笼盖四野”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它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瑰宝,也为现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