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树何团团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桂树何团团”出自汉代乐府诗《董逃行》,是汉代民间流传的乐府古辞之一。该诗以游仙题材为背景,描绘了仙境中的奇异景象和长生不老的向往。
关键信息
– 朝代:汉代
– 体裁:乐府诗
– 主题:游仙、长生
—
二、原诗全文与解析
《董逃行》(节选)
>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虾蟆丸。
> 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诗句解析
1. “桂树何团团”:
– 描写月宫中桂树茂盛环绕的景象,暗指神话中的月宫(吴刚伐桂的传说)。
– “团团”一词既形容树冠圆润繁茂,也隐含“圆满”“永恒”的象征意义。
2. “白兔捣药虾蟆丸”:
– 结合神话中月宫玉兔捣制长生药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仙境的奇幻色彩。
—
三、关联案例与延伸
案例1:李白《古朗月行》的化用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 直接引用了《董逃行》的意象,证明汉代乐府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标红对比:李白将“桂树何团团”与“白兔捣药”结合,赋予新的浪漫主义色彩。
案例2:文化符号的传承
– 桂树:从《楚辞》的“援北斗兮酌桂浆”到《董逃行》,再到后世诗词,桂树成为仙凡交界的象征。
– 白兔捣药:现代仍用于中秋文化(如月饼图案、动画《嫦娥奔月》),体现神话母题的延续性。
—
四、学术价值
1. 乐府诗研究:反映汉代民间对长生和仙境的集体想象。
2. 意象流变:“桂树”“玉兔”等符号如何从宗教神话转化为文学意象。
重点结论:
《董逃行》中的“桂树何团团”不仅是诗歌名句,更是中国神话与文学传统的重要纽带,其影响跨越千年。
—
参考文献
– 郭茂倩《乐府诗集》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