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漠孤烟直是哪一首诗?
1. 诗歌出处与作者
“大漠孤烟直”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重点内容:这两句诗被誉为“千古壮观”(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塞外雄浑苍凉的景象。
—
2. 诗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2.1 意象分析
– 大漠孤烟直:描写沙漠中烽火台升起的狼烟(古代军事信号),因无风而笔直上升,凸显塞外的空旷与寂寥。
– 长河落日圆:黄河(一说泛指河流)与落日形成几何对比,圆润的落日与平直的地平线构成强烈视觉冲击。
重点内容:王维通过“直”与“圆”的对比,以绘画般的构图展现边塞的壮美,体现其“诗中有画”的风格。
2.2 实际案例:敦煌戈壁的实景印证
现代学者在甘肃敦煌戈壁考察时发现,当地干燥无风的气候条件下,烽烟确实呈现近乎笔直的上升状态,与诗句描述高度吻合。这一现象印证了王维写实的观察力。
—
3. 诗歌背景与历史意义
3.1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王维奉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慰问战胜吐蕃的将士。途中所见所感化为此诗,既表达孤寂之情,又暗含对边关将士的赞颂。
3.2 文化影响
– 成为边塞诗的典范,后世常引用此句描绘西北风光(如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对敦煌的描写)。
–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唐诗意象教学的经典案例。
重点内容:该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唐代边塞军事、地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
4. 延伸思考:为何这句诗广为传诵?
– 画面感强:仅10字即构建出立体场景,符合现代“短视频思维”的视觉传播。
– 情感共鸣:孤独与壮美交织,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案例:2023年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导演特意用航拍镜头还原“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弹幕刷屏“课本照进现实”。
—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大漠孤烟直”不仅是王维的代表作,更是中国诗歌中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