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日是归期是哪首诗?
诗歌背景与作者
“何日是归期”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蜀(今四川)期间,写给远在长安的亲友(一说妻子)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重点内容:
– 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 诗题:《夜雨寄北》(又名《夜雨寄内》)
– 创作背景:诗人羁旅巴蜀,借夜雨抒怀。
—
原诗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点内容:
– “何日是归期”是后人对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化用,并非原句。
– 核心意象:“夜雨”和“西窗烛”,象征孤独与团聚的对比。
—
诗歌赏析
1. 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从眼前巴山夜雨的孤寂,联想到未来团聚的温馨。
– 循环结构: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将未来与现在交织,形成情感闭环。
2. 情感表达:
– 羁旅之愁:通过“秋池夜雨”渲染凄凉氛围。
– 思归之切:以“共剪西窗烛”的想象突出渴望团聚。
重点内容:李商隐善用意象叠加(如夜雨、秋池、烛光)深化情感层次。
—
实际案例:现代引用与误读
1. 文化误读:
– 许多人误记“何日是归期”为原句,实为对“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改编。例如,在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角色曾引用此句表达思乡,但未严格遵循原诗。
2. 现代应用:
– 该诗常被用于思乡主题的文学创作或演讲中。例如,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化用了类似的时空交错手法。
—
总结
“何日是归期”虽非《夜雨寄北》原句,但精准概括了诗中羁旅思归的核心情感。李商隐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使这首诗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
重点内容:学习古典诗词时,需注意原文考据,避免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