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是哪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是出自哪一首诗?

1. 诗歌背景与出处

“白日依山尽”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绝唱”,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豁达的胸襟。

重点内容
– 作者:王之涣(688—742),盛唐边塞诗人代表。
– 诗体:五言绝句,共20字。
– 创作背景:诗人登临鹳雀楼(今山西永济)时触景生情所作。

2. 全诗内容与翻译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山峦缓缓西沉,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若想眺望更远的风景,需再登上一层高楼。

重点内容
– 前两句写景(白日、黄河的动态美),后两句抒情(登高望远的哲理)。
– 名句“更上一层楼”被广泛引用,象征进取精神。

3. 实际案例:诗歌的现代应用

案例1:教育领域

语文教材:该诗被收录于中小学课本,作为古诗启蒙范例。教师通过分析“依山尽”“入海流”的动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画面感。
考试题目:2022年某地中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更上一层楼”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

案例2:文化传播

书法作品:书法家常以《登鹳雀楼》为创作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名家行书版本。
旅游推广:山西永济鹳雀楼景区以诗句为宣传标语,吸引游客体验“诗中之景”。

4. 诗歌的艺术特色

重点内容
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
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人生境界。
以小见大:通过登楼小事,表达无限哲思。

5. 常见误解辨析

– 误传作者:有人误记为李白或杜甫作品,需强调王之涣的著作权。
– 误读意象:“白日”指夕阳,非正午太阳;“千里目”是夸张手法,非实际距离。

总结:《登鹳雀楼》以简练语言传递深刻哲理,其名句至今仍激励人们追求进步。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3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4

相关推荐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现代启示 # 引言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登高望远为喻,揭示了视野拓展与境界提升的辩证关系。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的攀登,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当代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核心启示解析 ## 视野决定格局 “欲穷千里目”揭示了视野的局限性——若想突破现有认知边界,…

    2025年10月25日
    250
  • 诗的趣味组合有哪些?集句、回文、剥体——诗歌游戏的创意密码

    诗的趣味组合有哪些?集句、回文、剥体——诗歌游戏的创意密码 一、集句诗:穿越时空的文本拼贴 集句诗是通过摘取不同诗作的现成诗句,重新组合成新诗的艺术形式。它考验作者对经典诗歌的熟悉度与创意编排能力,形成“借古人之句,抒今人之情”的独特效果。 经典案例 宋代王安石《招叶致远》:> “山桃溪杏两三栽”(唐·雍陶)> “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g…

    2025年5月11日
    1200
  • 现当代诗人(如毛泽东、徐志摩)如何从唐诗中汲取营养?

    现当代诗人对唐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引言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当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始终与唐诗传统保持着深刻而复杂的对话关系。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形式技巧层面,更深入到意象运用、意境营造和精神内核等多个维度。 意象系统的现代转化 自然意象的延续与重构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通过对”雪”意象的重新诠…

    2025年11月9日
    170
  • 李商隐的《无题》诗究竟为谁而写?是令狐家的婢女还是宋华阳?

    李商隐《无题》诗究竟为谁而写?是令狐家的婢女还是宋华阳?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隐晦深沉的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这些诗作中缠绵悱恻的情感与难以索解的本事,引发了历代学者的热烈讨论。其中,《无题》诗的本事指向——是写给令狐家的婢女还是女道士宋华阳——成为争议的焦点。本文将从文本内证与历史外证两个维度,对这两种主流假说进行专业剖析。 一、 “令狐家婢女说”…

    2025年11月9日
    150
  • 茉莉花的诗,你知道几首?感受诗词中的芬芳气息

    当然知道啦!茉莉花,那可是诗词中的常客,它的清香、洁白、高雅,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来来来,让我带你一起走进那些描写茉莉花的古诗词,感受那份从字里行间飘出的芬芳气息吧!🌸✨ 宋代诗人笔下的茉莉花 陈淳《茉莉》: 茉莉开时香满枝,钿花狼藉玉参差。茗杯初歇香烟烬,此味黄昏我独知。 这首诗简洁明快,茉莉花开,香气四溢,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品味这份清香,别有一…

    2024年10月21日
    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