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石径斜是哪首诗?

寒山石径斜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

“寒山石径斜”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如下: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诗句解析

“寒山石径斜”:描绘了秋日山间蜿蜒的石径,“斜”字生动表现了山路的陡峭和曲折。
重点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日山景图

3. 实际案例:诗句的误传与纠正

常见误记:部分读者误将“寒山石径斜”与唐代僧人寒山的诗混淆(如《杳杳寒山道》),但寒山的诗风更偏向禅意,而杜牧此诗以写景抒情为主。
文化影响:该诗被广泛收录于中小学教材,“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成为描写秋景的经典名句。

4. 诗歌的艺术特色

色彩对比:用“霜叶”的红色与“二月花”对比,突出秋日的绚烂。
动静结合:静态的山景与动态的“停车”行为相映成趣。

5. 延伸阅读建议

若对类似题材感兴趣,可参考: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总结:杜牧的《山行》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秋山之美,而“寒山石径斜”作为开篇句,为全诗奠定了清远悠然的基调。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3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33

相关推荐

  • 送别诗手法有哪些特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新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 送别诗的常见手法特点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其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离别时的自然景物,烘托离愁别绪。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凄清之景映衬离别之苦。2.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增强感染力。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豪迈语言冲淡离愁。3. …

    2025年5月1日
    1840
  • 枯木逢春来源于哪一首诗?

    枯木逢春的诗词溯源与文化意蕴 一、“枯木逢春”的原始出处 “枯木逢春”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诗,而是源自宋代释道原的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记载唐州大乘山和尚问答:“僧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此语以枯木复苏比喻绝境逢生,后演变为成语。 不过,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早有呼应。例如:–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25年6月27日
    970
  • 写景诗有哪些题材类型?自然万象的诗意分类指南

    写景诗有哪些题材类型?自然万象的诗意分类指南 一、山水田园诗 核心特征:以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体现隐逸情趣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重点内容:– 山水诗:侧重描绘山峦、江河、湖泊等壮丽景象,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田园诗:聚焦农耕生活与乡村景致,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2025年5月18日
    1320
  • 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下一句,为何是千古绝对?

    “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下一句为何被称为千古绝对? 一、原句出处与对仗解析 李商隐《无题》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构成经典对仗。上句写现实局限(“身无”),下句写精神契合(“心有”),通过空间阻隔与心灵相通的强烈对比,形成艺术张力。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使对联超越普通情话层面。 二、千古绝对的三大特征 1. 意象转换的精妙 – 彩凤意…

    2025年10月25日
    360
  • 安于春天的诗有哪些?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春日意象与哲思

    安于春天的诗有哪些?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春日意象与哲思 一、唐诗中的春日意象 唐诗中的春天常以生机勃发与时光易逝的双重意象出现,诗人既赞美春光的明媚,又感叹韶华的短暂。 1. 孟浩然《春晓》 重点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意象分析:通过“啼鸟”“风雨”“落花”勾勒出春日的动态画面,既有清晨的生机,又暗含对凋零的怅惘…

    2025年5月11日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