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漫卷西风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红旗漫卷西风”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在即之际。这首词是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时所作,展现了革命者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
二、全词内容与重点解析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重点内容解析
1. “红旗漫卷西风”:
– 意象象征:红旗代表革命力量,“漫卷”生动描绘了红旗在风中舒展的姿态,暗喻革命气势如虹。
– 历史背景:红军长征胜利在望,西风既写实(西北秋季风势),又隐喻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2. “不到长城非好汉”:
– 成为经典名句,体现红军坚韧不拔的精神,后引申为对目标执着追求的象征。
三、实际案例:词句的现代应用
1. 红色教育:
– 在党史教育中,《清平乐·六盘山》常被引用,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动态展示“红旗漫卷西风”场景,增强感染力。
2. 文学创作:
– 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多次引用此句,形容红军突破重围的壮烈画面。
3. 国际传播:
– 2021年央视纪录片《长征》海外版将“红旗漫卷西风”译为“Red flags wave freely in the west wind”,传递中国革命精神的诗意表达。
四、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
– 语言风格:毛泽东诗词的典型代表,大气磅礴又富含哲理。
– 历史价值:记录长征关键节点,是研究红军精神的重要文献。
> 提示:若需进一步分析词中“苍龙”等隐喻手法,可结合毛泽东其他作品(如《沁园春·雪》)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