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空出世莽昆仑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横空出世莽昆仑”出自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创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昆仑山为意象,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宏大的革命理想。
关键背景信息
– 创作时间:1935年(长征关键时期)
– 主题:借昆仑山的雄伟气势,表达“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抱负。
二、全词内容与解析
《念奴娇·昆仑》全文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
>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重点内容标红
1. “横空出世莽昆仑”:开篇即以昆仑山的磅礴气势象征中国革命的崛起。
2. “安得倚天抽宝剑”:体现毛泽东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豪情。
3. “环球同此凉热”:表达国际主义理想,追求世界公平。
三、实际案例:诗词的现代解读
案例1:文学研究
– 学者指出,词中“昆仑”不仅是地理意象,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例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毛泽东通过昆仑山“重构了传统山水诗的宏大叙事”。
案例2:政治寓意
– 2021年央视纪录片《山河岁月》引用此词,解读长征精神时强调:“昆仑”代表中国革命冲破艰难险阻的意志。
四、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毛泽东诗词中常以自然景物抒怀,如:
– 《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与《昆仑》的“莽昆仑”均体现雄浑风格。
– 对比李白《蜀道难》的“噫吁嚱,危乎高哉”,毛泽东的昆仑更具革命现实主义色彩。
五、总结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诗词中融合浪漫主义与革命理想的典范,其名句“横空出世莽昆仑”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象征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文化符号。
延伸思考:如何理解毛泽东诗词中“自然意象”与“政治隐喻”的关系?这一话题在当代学界仍具讨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