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
>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重点内容: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友人韩绰所作,通过描绘扬州风光,表达对往昔生活的眷恋。
—
二、诗歌背景与意象解析
1. 二十四桥的争议
– 历史记载:二十四桥是扬州名胜,一说为24座桥的总称,另一说特指吴家砖桥(因24位美人吹箫得名)。
– 文学意象:杜牧以桥、月、箫声构建朦胧意境,暗含对扬州繁华的追忆。
实际案例:
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化用此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进一步强化了二十四桥的象征意义。
2. “玉人”所指
– 可能指韩绰(友人),或虚指扬州歌伎。
– 重点内容:杜牧常以“玉人”暗喻风雅之士,此处亦体现唐代文人风流。
—
三、后世影响与引用
1. 文学引用:
– 现代作家琼瑶在小说中借用此句,渲染古典氛围。
– 流行歌曲《烟花三月》歌词“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直接化用原诗。
2. 文化符号:
– 扬州现重建“二十四桥景区”,成为旅游名片,印证诗歌的持久影响力。
重点内容:杜牧此诗将地理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成为扬州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
—
四、延伸思考
– 对比杜牧其他扬州题材诗(如《遣怀》《题扬州禅智寺》),可见其笔下扬州兼具繁华与感伤。
– 实际案例:学者考证指出,唐代扬州有“桥市”风俗,二十四桥可能是商业与文化的交汇点,为诗歌提供现实基础。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唐诗的意境美,还能窥见唐代扬州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