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目楚天舒的出处及文学解析
一、诗句出处
“极目楚天舒”出自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该词创作于1956年6月。全句为:”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展现了诗人横渡长江时的壮阔胸怀。
重点内容:这是毛泽东在武汉三次横渡长江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生动体现了其革命浪漫主义诗风。
二、全文及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游泳》全文: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创作背景:
– 时间: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
– 地点:武汉长江
– 事件:63岁的毛泽东三次横渡长江
– 政治背景: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1957年通车)
三、文学解析
1. 意象分析
“楚天”:特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空(战国时属楚国)
“舒”:既写天空辽阔,又暗喻诗人胸襟开阔
2. 艺术特色
– 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
– 用典自然(”子在川上曰”出自《论语》)
– 空间跨度大(从长沙到武汉)
– 时间维度长(从孔子时代到当代)
四、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武汉城市宣传
2023年武汉文旅宣传片《极目楚天舒》直接引用该词句,通过航拍展现长江两岸新貌,视频发布一周内获得500万+播放量。
案例2:书法创作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曾创作《水调歌头·游泳》全文书法作品,其中”极目楚天舒“五字采用最大字号(见中国美术馆2022年”江山如此多娇”特展)。
案例3:教育应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本词作为”革命文学作品”范例,要求学生分析”极目楚天舒”体现的革命豪情与空间意象的关系。
五、延伸影响
1. 语言影响:衍生出”楚天极目””极目楚天”等变体用法
2. 建筑影响:武汉”楚天大厦”等地标命名来源
3. 文化影响:成为描写长江中游地区的经典文学意象
重点内容:该词句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展现湖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2020年湖北省抗疫宣传中被多次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