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1. 诗句的出处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原文节选: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诗句的解析
–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的女子,此处代指明月。
– “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3. 诗句的现代应用
这句诗因其意境深远,常被用于表达思念、团圆的情感,尤其在中秋节期间广泛引用。
实际案例:
1. 中秋节文案:
许多品牌在中秋节广告中使用“千里共婵娟”作为主题,例如某月饼品牌的广告语:
“无论相隔多远,中秋之夜,千里共婵娟。”
2. 影视作品: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主角在中秋夜吟诵此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3. 国际交流:
中国驻外使馆在中秋活动中常引用此句,向海外华人传递祖国的关怀,例如:
“虽隔山海,千里共婵娟——祝海外同胞中秋快乐!”
4. 诗句的文化意义
– 象征团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 哲学内涵: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
“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苏轼词中的经典名句,更是中华文化中思念与团圆的象征。它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