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1. 诗句的出处

“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原文节选: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诗句的解析

“婵娟”:原指姿态美好的女子,此处代指明月
“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3. 诗句的现代应用

这句诗因其意境深远,常被用于表达思念、团圆的情感,尤其在中秋节期间广泛引用。

实际案例:

1. 中秋节文案
许多品牌在中秋节广告中使用“千里共婵娟”作为主题,例如某月饼品牌的广告语:
“无论相隔多远,中秋之夜,千里共婵娟。”

2. 影视作品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主角在中秋夜吟诵此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3. 国际交流
中国驻外使馆在中秋活动中常引用此句,向海外华人传递祖国的关怀,例如:
“虽隔山海,千里共婵娟——祝海外同胞中秋快乐!”

4. 诗句的文化意义

象征团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哲学内涵: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

“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苏轼词中的经典名句,更是中华文化中思念与团圆的象征。它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27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下午9:27

相关推荐

  • 关于筷子的象征诗有哪些?日常器物在诗歌中的文化隐喻

    关于筷子的象征诗有哪些?日常器物在诗歌中的文化隐喻 筷子的文化象征与诗歌表达 筷子作为东亚饮食文化的核心器具,其形态与功能被赋予丰富的文化隐喻。在诗歌中,筷子常象征:1. 家庭纽带:成双成对的筷子暗喻亲情与团圆。2. 文明传承:作为饮食工具,承载礼仪与历史记忆。3. 人生哲学:一刚一柔、一静一动的使用方式体现阴阳平衡。 重点案例:– 日本俳句诗人…

    2025年6月11日
    920
  • 杜甫的诗有哪些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精炼,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人誉为“诗史”。以下是一些杜甫的经典诗作: 五言律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2024年9月14日
    2300
  • 李白闺怨诗代表作?诗仙笔下的女性世界

    李白闺怨诗代表作?诗仙笔下的女性世界 一、李白闺怨诗的创作背景 李白作为盛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作以豪放飘逸著称,但闺怨诗却是他作品中一个独特而细腻的分支。这类诗歌多以女性视角抒写离愁别绪,反映了唐代社会女性群体的情感困境和男性文人对女性心理的想象性书写。 历史背景:唐代征戍、经商频繁,男性长期离家,女性独守空闺成为普遍现象,闺怨诗因而盛行。李白在游历中…

    2025年4月24日
    1050
  • 贺知章诗有哪些?揭秘盛唐诗人的人生智慧结晶

    贺知章诗有哪些?揭秘盛唐诗人的人生智慧结晶 一、贺知章生平与诗歌地位 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盛唐著名诗人、书法家,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三家”。他官至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其诗以清新自然、旷达洒脱著称,是盛唐气象的重要代表。 重点内容:贺知章的诗歌虽存世仅20余首,但每一首都凝聚了盛唐文人的精神内核,兼具哲理与艺术美感。 — …

    2025年4月15日
    1120
  • 关于彩泥的诗有哪些?现代诗中的童趣与材料美学

    关于彩泥的诗有哪些?现代诗中的童趣与材料美学 一、彩泥作为诗歌意象的独特性 彩泥(橡皮泥)因其可塑性、色彩与触感,成为现代诗中象征童真、创造力与短暂美的独特意象。诗人常通过彩泥的物理特性,隐喻生命的流动性与记忆的易逝性。 重点内容:彩泥的“柔软”与“固化”形成矛盾张力,如台湾诗人杨牧在《彩泥》中写道:“捏塑的城堡在午后崩塌/我们笑着,像从未认真。” 二、现代…

    2025年6月24日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