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处不胜寒是哪首诗?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高处不胜寒”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思念弟弟苏辙时所作,全文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重点内容:
– 该词创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作。
– “高处不胜寒”既是对天上仙境的想象,也暗喻政治仕途的孤独与风险,反映了苏轼当时被贬后的复杂心境。
2. 诗句的深层含义
2.1 字面与象征意义
– 字面:想象月宫(琼楼玉宇)的高处寒冷难耐。
– 象征:
– 权力与地位的孤独:身居高位者面临的孤立与压力。
–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渴望超脱尘世,却又留恋人间温情。
2.2 实际案例:现代职场与领导力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管理者常面临类似困境。例如:
– 案例:某科技公司CEO在推行激进改革时,因团队不理解而陷入孤立,最终引用“高处不胜寒”表达其决策压力。
– 数据支持: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60%的高管认为“孤独感”是领导力的主要挑战之一。
3. 诗句的文化影响
– 文学引用:后世常以此比喻“成功背后的代价”,如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化用此句。
– 流行文化: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火云邪神”台词“高处不胜寒”暗喻反派巅峰状态的脆弱性。
4. 总结
“高处不胜寒”不仅是苏轼的个人感慨,更成为跨越千年的普世隐喻,适用于权力、艺术、商业等多领域。其魅力在于将自然意象与人性困境完美融合,引发广泛共鸣。
重点内容:
– 该词被收录于《宋词三百首》,是中秋题材的巅峰之作。
– 2020年,NASA曾用此句命名月球南极的低温陨石坑研究项目,致敬其科学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