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是哪首诗?

好雨知时节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作者

“好雨知时节”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杜甫五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当时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对自然景物观察细腻。

重点内容
– 全诗通过描绘春雨的“知时节”“润物无声”,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 诗句语言清新自然,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二、全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好雨似乎懂得时令节气,在春天到来时悄然降临。
它随着微风在夜里无声飘洒,轻柔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路与乌云融为一体,只有江上渔火点点明亮。
天亮后看那被雨水浸湿的花朵,沉甸甸地装点着成都的街巷。

重点内容
“知时节”拟人化手法,突出春雨的灵性。
“润物细无声”成为后世赞美默默奉献精神的经典比喻。

三、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1. 教育领域
教师常引用“润物细无声”形容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例如,某小学教师通过日常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被媒体报道为“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

2. 农业宣传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助农”,某农业科技公司以“好雨知时节,智能灌溉更精准”为标语,推广智慧农业系统。

3. 文化创意
成都文旅局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融入城市宣传片,展现春雨后成都的诗意景象,吸引游客春季赏花。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1. 炼字精准
“潜”“细”等字生动表现春雨的轻柔特性。
2. 情景交融
由夜雨写到晨花,层层递进,结尾“花重锦官城”画面感极强。
3. 思想升华
表面写雨,实则寄托诗人对生命滋养和谐自然的赞美。

重点内容
杜甫通过小场景反映大情怀,展现了盛唐诗歌“即景会心”的创作特点。

五、延伸阅读建议

– 对比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同心境下的自然描写)。
– 拓展知识:唐代“田园诗派”与杜甫写景诗的关联。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学习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还能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深远影响。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7

相关推荐

  • 元曲的“文采派”与“本色派”有何区别?

    元曲的“文采派”与“本色派”区别探析 一、引言:元曲流派的形成背景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风格迥异的创作流派。其中,“文采派”与“本色派”作为两大主要流派,分别代表了元代戏曲创作的两种不同美学追求。这种分野既反映了创作者的艺术取向,也体现了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性。 二、“文采派”的艺术特征 (一)语言风格特点 文采派注重辞藻的华丽与意…

    2025年11月2日
    230
  • 杜牧的诗有哪些好听?杜牧诗词的音韵之美

    杜牧诗词的音韵之美:探寻那些”好听”的诗作 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诗人杜牧(803-852)作为晚唐杰出代表,其诗作以清丽俊爽的风格著称。在音韵方面,杜牧特别注重平仄协调和韵律流转,通过精妙的字词搭配创造出音乐般的听觉享受。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其诗”含蓄蕴藉,韵远情长“,正是对其音韵美学的精准概括。 杜…

    2025年4月11日
    1310
  • 白居易的“老妪能解”是其诗歌通俗化的成功策略吗?

    白居易的“老妪能解”是其诗歌通俗化的成功策略吗? 引言 白居易(772-846)作为中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而著称。他提出“老妪能解”的创作理念,即诗歌应让普通老妇人都能理解。这一策略是否真正推动了诗歌通俗化的成功?本文将通过分析白居易的创作思想、实际案例及历史影响,探讨这一问题。 一、白居易的通俗化理念与“老妪能解”的提出 白居易在…

    2025年11月9日
    130
  • 雄狮的诗有哪些英文?中国诗歌的海外传播样本

    雄狮的诗有哪些英文?中国诗歌的海外传播样本 中国诗歌的海外传播背景 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通过翻译、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等途径加速走向世界。雄狮的诗(或泛指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诠释,也是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案例。 雄狮的诗的英文译名与代表作品 1.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025年5月8日
    1040
  •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的“三境界”说源自哪些宋词?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词学渊源的专题文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的宋词溯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是其词学理论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此说妙处在于,他并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巧妙地将三位宋代词人的名句,从原词的语境中抽离出来,赋予其全新的哲学与人生意蕴,构建了一个关于追…

    2025年10月21日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