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风雨出自哪首诗里?

满城风雨出自哪首诗里?

一、出处溯源

“满城风雨”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潘大临的《题壁》诗。原诗仅存残句:
> “满城风雨近重阳”

此句因意境独特、传播广泛,逐渐演变为形容事件引发广泛议论的成语。

二、背景解析

1. 潘大临创作背景
– 据宋代《冷斋夜话》记载,潘大临在重阳节前见秋雨萧瑟、落叶纷飞,提笔写下此句,后因友人催债打断,未能完篇。
重点内容:这一残句因其对自然景象与人间情绪的凝练表达,成为千古名句。

2. 成语化过程
– 南宋后,“满城风雨”被文人引用,如陆游《剑南诗稿》中“满城风雨夜更阑”,逐渐脱离原诗语境,泛指社会舆论的喧嚣。

三、实际案例

案例1:文学引用

– 鲁迅《而已集》中写道:“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满城风雨,遂不免为‘国病’。”
重点内容:此处用成语讽刺社会对弊病的过度讨论却无实际行动。

案例2:社会事件

– 2020年某明星绯闻事件中,媒体以“满城风雨的恋情传闻”为题报道,体现成语在现代舆论场景中的适用性。

四、延伸对比

与其他类似成语对比:
| 成语 | 原意 | 现代用法 |
|————–|——————–|———————–|
| 满城风雨 | 重阳前的风雨景象 | 事件引发广泛争议 |
| 沸沸扬扬 | 水沸腾翻滚 | 议论纷纷 |

五、结论

“满城风雨”从潘大临的残句演变为成语,体现了汉语的动态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自然意象隐喻社会现象,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描述舆论风潮。

重点内容:学习此类成语时,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应用,方能准确理解其双重内涵。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祛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中医术语正确发音详解

    祛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中医术语正确发音详解 一、“祛”字的正确读音 “祛”读作“qū”(第一声),与“驱”同音。在汉语拼音中标注为“qū”,属于阴平声调。常见错误:部分人误读为“qù”(第四声)或“qú”(第二声),需特别注意纠正。 — 二、“祛”的字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 去除、排除(如“祛痰”“祛湿”)。 – 驱…

    4天前
    140
  • 吴奇隆刘诗诗电影有哪些?明星夫妇的银幕合作

    吴奇隆刘诗诗电影有哪些?明星夫妇的银幕合作 明星夫妇的银幕合作概况 吴奇隆与刘诗诗是娱乐圈中备受瞩目的明星夫妇,两人因戏结缘,从荧幕情侣发展为现实夫妻。他们的合作作品主要集中在电视剧领域,电影合作相对较少,但每一次合作都引发广泛关注。 吴奇隆刘诗诗的电影合作作品 尽管两人在电视剧中有多次合作(如《步步惊心》《犀利仁师》),但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仅有一部: 《步步…

    2025年4月19日
    1770
  • 苏轼写景诗中的美学意境:从《赤壁赋》到《题西林壁》

    苏轼写景诗中的美学意境:从《赤壁赋》到《题西林壁》 一、苏轼写景诗的美学特质 苏轼的写景诗以“自然与人文交融”为核心,通过意象选择、空间构建和哲理升华,形成独特的意境美学。其特点包括:1. 以景寓情:景物描写承载个人情感与生命体验。2. 虚实相生:通过想象与现实的交织拓展诗意空间。3. 哲理渗透:在自然观照中提炼宇宙与人生的思考。 案例:在《赤壁赋》中,“清…

    2025年4月16日
    1050
  • 哪些诗有颜色?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大观

    哪些诗有颜色?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大观 一、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概述 色彩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诗人通过色彩的运用,营造意境、传递情感,甚至构建独特的视觉美学体系。从《诗经》到唐宋诗词,色彩词汇的丰富性与象征性不断深化,形成了中国文学独有的“色彩语言”。 二、诗词中常见的色彩分类 1. 自然色彩:直接描绘物象 – 红色: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

    2025年4月15日
    1580
  • 与核有关的诗句,你知道多少?感受核的神秘与诗意

    与“核”相关的诗句,虽然不如其他常见意象那样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但仍有一些佳作蕴含了“核”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其神秘与诗意。以下是一些包含“核”字的诗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意: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这句诗出自古代诗人的作品,通过“桃核”这一具体意象,引申出对情感复杂性的感慨。桃核内部的“别有人”,既是对桃核结构的巧妙描述,也暗含了人心深处的…

    2024年10月19日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