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风雨出自哪首诗里?

满城风雨出自哪首诗里?

一、出处溯源

“满城风雨”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潘大临的《题壁》诗。原诗仅存残句:
> “满城风雨近重阳”

此句因意境独特、传播广泛,逐渐演变为形容事件引发广泛议论的成语。

二、背景解析

1. 潘大临创作背景
– 据宋代《冷斋夜话》记载,潘大临在重阳节前见秋雨萧瑟、落叶纷飞,提笔写下此句,后因友人催债打断,未能完篇。
重点内容:这一残句因其对自然景象与人间情绪的凝练表达,成为千古名句。

2. 成语化过程
– 南宋后,“满城风雨”被文人引用,如陆游《剑南诗稿》中“满城风雨夜更阑”,逐渐脱离原诗语境,泛指社会舆论的喧嚣。

三、实际案例

案例1:文学引用

– 鲁迅《而已集》中写道:“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满城风雨,遂不免为‘国病’。”
重点内容:此处用成语讽刺社会对弊病的过度讨论却无实际行动。

案例2:社会事件

– 2020年某明星绯闻事件中,媒体以“满城风雨的恋情传闻”为题报道,体现成语在现代舆论场景中的适用性。

四、延伸对比

与其他类似成语对比:
| 成语 | 原意 | 现代用法 |
|————–|——————–|———————–|
| 满城风雨 | 重阳前的风雨景象 | 事件引发广泛争议 |
| 沸沸扬扬 | 水沸腾翻滚 | 议论纷纷 |

五、结论

“满城风雨”从潘大临的残句演变为成语,体现了汉语的动态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自然意象隐喻社会现象,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描述舆论风潮。

重点内容:学习此类成语时,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应用,方能准确理解其双重内涵。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新年一百首诗有哪些?古今名家笔下的贺岁诗精选

    新年一百首诗有哪些?古今名家笔下的贺岁诗精选 一、贺岁诗的文化意义 贺岁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重要载体,兼具文学性与仪式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常以诗咏岁,传递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 — 二、古代名家贺岁诗精选 1.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点评:* 此诗以爆竹…

    2025年5月18日
    1380
  • 欧阳修《渔家傲》的“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如何描写采莲女?

    欧阳修《渔家傲》采莲女形象塑造探析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的描写艺术 一、动态化场景构建与人物群像 “花底忽闻敲两桨” 以声绘影,通过桨声打破静谧的荷塘画面,形成听觉先行的叙事张力。采莲女隐匿于花叶深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赋予场景鲜活的生活气息。紧接着 “逡巡女伴来寻访” 中“逡巡”二字,精准捕捉少女犹豫试探的肢体语言,既展现荷塘环境的复杂幽深,又…

    2025年11月2日
    300
  • 苏轼的“旷达”与辛弃疾的“豪壮”在词作中有何具体不同?

    苏轼的“旷达”与辛弃疾的“豪壮”在词作中的具体差异 一、核心风格界定 苏轼的“旷达”体现为对人生困境的超越性智慧,在逆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达观心态;辛弃疾的“豪壮”则表现为英雄气概与现实困境碰撞形成的悲壮激昂,充满行动受阻的张力。 二、情感基调差异 1. 苏轼:超然物外的澄明之境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025年11月4日
    260
  • 三音步诗有哪些特点?解析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音步诗有哪些特点?解析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一、三音步诗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三音步诗(Trimeter)指每行诗由三个音步(Metrical Feet)组成的诗歌形式,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韵律结构之一。其核心特点包括:1. 节奏分明:每个音步由2-3个音节构成,形成规律的轻重或长短交替。2. 结构简洁:三音步诗行较短,适合表达明快、凝练的情感或场景。3. 灵活多…

    2025年5月29日
    1000
  • 《全宋词》一共收录了多少首词作?

    《全宋词》的规模与编纂:一部宏大的文学总集 一、《全宋词》收录词作总数的核心数据 根据中华书局1999年最新修订版,《全宋词》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这个数字是经过数代学者不断考订、增补形成的最终成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数据包含了残篇断句和存目词。若仅计算完整词作,实际数量约为21055首。这些作品时间跨度覆盖北宋、南宋共三百余…

    2025年10月21日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