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总相宜是哪首诗?

浓淡总相宜:出自哪首经典诗词?

诗句出处与背景

“浓淡总相宜”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1071-1074年),通过晴雨两种天气下的西湖景观对比,以绝世美人西施(西子)作喻,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平衡理念

核心美学价值解析

1. 对立统一的美学观
诗中”晴方好”与”雨亦奇”形成鲜明对比,而”总相宜“三字点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艺术创作,差异化的表现形式都能达到和谐状态

2. 比喻的创造性运用
将西湖比作西施的创新类比,突破了单纯景物描写的局限,开创了”西湖-西子“的经典意象体系,影响后世800余年。

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1:杭州城市形象塑造

G20杭州峰会视觉设计中大量运用该诗意境
– 官方宣传片以”晴湖””雨湖”交替画面呈现,呼应诗句
效果:国际媒体评价为”展现了中国式的辩证美学”

案例2:传统绘画创作

明代画家董其昌《西湖八景图》:
– 晴景采用青绿重彩
– 雨景运用水墨淡染
– 题跋直接引用苏轼诗句,形成诗画互文

跨文化传播启示

该诗在英语世界的多种译本中:
–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译”总相宜”为”in harmony ever”
–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译作”equally becoming”
– 显示平衡美学的跨文化共鸣

当代价值延伸

在景观设计领域:
1. 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设计)
– 建筑倒影池的”晴雨双观”设计
– 墙面光影的浓淡变化处理
2.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修复
– 保留芦苇荡的”空蒙”野趣
– 营造观鸟台的”潋滟”视野

> 学术观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指出,该诗句体现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代多元文化共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宋代美学与现代性》2022)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陶渊明如何开创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如何开创了田园诗派? 一、引言:田园诗派的源起与定义 田园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以描写田园风光、农耕生活及隐逸情趣为核心。陶渊明被尊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其创作不仅奠定了该流派的基本主题与美学风格,更通过个人实践将田园生活提升为一种文化理想。本文将从创作背景、主题创新、艺术特色及后世影响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陶渊明的开创性贡献。 二、历史背景…

    1小时前
    00
  • 白居易最好看的诗有哪些?通俗美学与深刻哲思的统一

    白居易最好看的诗有哪些?通俗美学与深刻哲思的统一 一、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美学特色 白居易被誉为“诗魔”,其诗歌以语言平易近人、题材贴近生活著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与通俗性。 1. 《赋得古原草送别》: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2025年6月22日
    800
  • 唐朝的科举制度如何促进了诗歌繁荣?

    唐朝科举制度与诗歌繁荣的辩证关系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唐代科举在隋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诗取士”的独特选拔机制。贞观时期确立的进士科考试内容中,诗歌创作成为衡量考生文学才能的重要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诗歌创作从文人雅好转变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为诗歌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科举推动诗歌发展的具体机制 1. 考试内容的导向作用 进士科考试必考杂文(包括诗…

    2025年10月25日
    240
  • 关于飞鸟的古诗词,自由翱翔的意象

    关于飞鸟的古诗词中,自由翱翔的意象常常被诗人所描绘,用以表达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赞美。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诗句,展现了飞鸟自由翱翔的美好画面: 开笼出飞鸟,汝亦良得所 作者:郑刚中《纪关陇》 诗句解析:描述了飞鸟被放出笼子后,获得了自由,得以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赞美。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作者: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句解析:描绘了傍晚时分,…

    2024年12月16日
    4230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何颠覆传统爱情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颠覆传统爱情观的深度解析 一、传统爱情观的核心特征 传统爱情观强调“长相厮守”与“朝夕相伴”。在农业社会背景下,这种观念与家庭稳定、财产继承等现实需求紧密相连。无论是《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是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相遇,都体现了爱情需要通过日常相处来维系和验证的普遍认知。 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远影…

    2025年11月5日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