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是哪首诗?

层林尽染是哪首诗?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层林尽染”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岳麓山层叠的枫林被霜叶染红的壮丽景象,是毛泽东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写景名句。

原词节选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重点内容:词中“层林尽染”与“万山红遍”形成对仗,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红与碧),展现了秋日的生机与革命者的豪情。

2. 诗句的艺术特色

(1)意象运用

“层林”:体现山峦叠嶂的立体感。
“尽染”:拟人化手法,突出秋叶红艳的动态美,暗喻革命热情。

(2)实际案例:文学与现实的结合

*案例*:岳麓山爱晚亭周边枫叶景观与诗句高度契合。每年秋季,游客常引用此句描述实景,印证了毛泽东对自然观察的精准性。

3. 常见误解与辨析

误传诗句:有人误认为“层林尽染”出自杜牧《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
差异对比
– 杜牧诗侧重个体枫叶之美,风格婉约;
– 毛泽东词强调整体视野,气势磅礴。

重点内容:毛泽东诗词常融合自然与革命意象,此句是典型代表。

4. 文化影响

教育领域:该词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借景抒情”的范例。
旅游宣传:湖南长沙以“层林尽染”为文旅标语,推广岳麓山秋景。

通过以上分析,可清晰理解“层林尽染”的出处、艺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唐诗中的音乐,如何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诗中的音乐:如何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引言 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不仅擅长描绘具体乐声,更创造性地通过”无声”境界展现音乐的深层魅力。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意在言外的独特追求。 音乐描写的艺术升华 从具象到意象的转变 唐代诗人描写音乐时,往往突破单纯摹…

    2025年10月25日
    270
  • 风吹白浪卷轻烟是哪首诗?

    风吹白浪卷轻烟:诗句溯源与文学赏析 一、诗句出处考据 “风吹白浪卷轻烟”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全诗如下: >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吹白浪卷轻烟,日映红霞浮远光。> 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重点解析 1. 创作背景:此诗为白居易任杭州…

    2025年6月26日
    850
  • 对儿子的诗句,哪些充满了父爱与期望?

    对儿子的诗句中,充满了父爱与期望的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父爱与期望:陆游在诗中告诫儿子,学习要趁早下功夫,坚持不懈,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能够勤奋学习,不要荒废学业,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杜甫《又示宗武》 诗句:“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

    2024年12月21日
    2120
  •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有何影响?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 一、新乐府运动的核心主张与创作实践 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民间疾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系统阐述其文学思想,主张”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诗歌功能观。其《新乐府五十首》开创性地…

    2025年11月9日
    170
  • 散文有哪些经典的诗?形散神聚的现代诗文典范

    散文诗与形散神聚的现代诗文典范 一、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文体,兼具散文的自由形式与诗歌的抒情内核。以下为中外经典案例: 1. 鲁迅《野草》 – 重点内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之作,如《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以重复句式营造孤寂感,形散而神凝。 2.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2025年5月18日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