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白云揉碎是哪首诗里的?

把“白云揉碎”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与背景

“把白云揉碎”这一意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一》。原句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虽然原句并未直接出现“揉碎”二字,但后世文人常引用“白云揉碎”来形容诗中云雾缭绕、缥缈梦幻的意境,成为对李白诗意的再创作。

重点内容解析

1. 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擅长以自然意象(如云、花、月)比喻美人,“云想衣裳”将杨贵妃的衣袂飘飘比作流动的云霞,体现其飘逸之美。
2. 后世化用与误解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化用:“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以“破”字呼应“揉碎”的灵动感。
– 现代网络诗句“我揉碎一片白云,撒向人间皆是雪”是对李白意象的延伸,但非原作。

实际案例:意象的流传与变形

案例1:歌曲《清平调》(邓丽君演唱)直接引用李白原诗,强化了“云”与“美人”的关联。
案例2:当代画家徐里创作《云想衣裳》系列油画,以破碎的笔触表现云雾,呼应“揉碎”的视觉化表达。

结论

“把白云揉碎”并非李白原句,而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提炼与再创造。理解这一意象需回归《清平调》的浪漫语境,同时关注后世文艺作品对其的演绎。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张可久为何被称为“词中仙客”,其散曲有何清丽特色?

    张可久:词中仙客的艺术境界与清丽词风探析 一、“词中仙客”称号的由来与内涵 张可久(约1270-1348后)作为元代散曲创作数量最多的文人,被《太和正音谱》誉为“词中仙客”,这一称号蕴含三重深意: 1. 超然世外的精神气质 张可久一生沉沦下僚,却始终保持着对世俗名利的疏离感。其散曲中频繁出现的“青山”“白云”“钓舟”等意象,如《金字经·春晚》中“惜花人何处,…

    2025年11月2日
    280
  • 元曲如何描写“市井生活”与“世态人情”?

    元曲中的市井百态与世态人情:一幅生动的元代社会风俗画 一、元曲与市井文化的交融共生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了诗词的雅正传统,将创作视野投向鲜活的市井生活。这种转变与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科举制度的长期废止使文人阶层与市井社会深度融合,勾栏瓦舍成为文学创作的新场域。在书会才人与民间艺人的共同推动下,元曲发展成为记录元代市井生活的“活…

    2025年11月2日
    200
  • 播放大的诗有哪些?史诗巨制与诗意震撼

    播放大的诗有哪些?史诗巨制与诗意震撼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既有短小精悍的抒情之作,也有气势恢宏的史诗巨制。 这些“播放大”的诗歌往往以宏大的叙事、深刻的思想和磅礴的语言震撼读者。以下从史诗与长篇诗作的角度,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西方史诗经典 1. 《荷马史诗》(古希腊) – 《伊利亚特》: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聚焦阿喀琉斯的愤怒,展现…

    2025年5月30日
    1140
  • 中秋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何难以超越?

    中秋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何难以超越? 引言:千年月光下的不朽绝唱 每年中秋,当明月高悬天际,无数中国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吟诵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的词作,历经近千年时光流转,依然稳坐中秋诗词的头把交椅。究竟是什么让这首词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文化现象。 艺术成就的巅峰之境…

    4天前
    30
  • 李商隐思念的诗句中,哪些最为深情?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情的诗句闻名于世。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表达思念之情的佳句,以下是一些最为深情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深情之处:这两句诗以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春蚕至死才吐完丝,蜡烛要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深情绵长。 直道相…

    2024年12月20日
    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