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出自哪首诗?

“床前明月光”出自哪首诗?

1. 诗歌出处

“床前明月光”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静夜思》全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诗歌背景与解析

(1)创作背景

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左右创作此诗,当时他漂泊异乡,在一个月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

(2)诗句解析

“床前明月光”:这里的“床”历来有争议,可能指井栏(古代称“胡床”)睡床,但更倾向于井栏,因唐代庭院中常见。
“疑是地上霜”:月光皎洁,让人误以为是秋霜,烘托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举头”“低头”的细微动作,生动刻画游子望月思乡的深情。

3. 实际案例:诗歌的影响力

(1)文化传播

《静夜思》被收录于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诵。此外,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2)艺术再创作

音乐:作曲家如谷建芬曾将其谱写成儿歌,传唱度极高。
书法:历代书法家(如苏轼、赵孟頫)都曾书写此诗,成为经典艺术作品。
影视引用: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吟诵此诗的片段引发观众共鸣。

4. 常见误解与考证

“床”字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床”指“井栏”,因古代井边常是人们聚集望月的地方,更符合诗意。
版本差异:宋代版本原为“床前看月光”,明代后改为“床前明月光”,现行版本多为后者。

5. 结论

“床前明月光”出自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跨越千年,成为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

重点内容
–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表达思乡主题。
– “床”可能指井栏而非睡床。
– 该诗在教育、艺术、影视等领域影响深远。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马致远《荐福碑》如何抒发文人命运多舛的悲愤?

    马致远《荐福碑》中文人命运多舛的悲愤抒写研究 一、戏剧结构与文人命运的互文性 马致远通过《荐福碑》中书生张镐三试不第的叙事主线,构建了元代文人命运的现实隐喻。剧中主角携带荐福碑拓本赴京赶考,却遭遇碑石被雷击碎的荒诞结局,这种情节设置暗合了元代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仕进无门的现实困境。在第二折中,张镐感叹”我本是读书人,倒做了飘零客”,直接…

    2025年11月2日
    240
  • 天生我材必有用给了我们怎样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文化自信到个体价值的时代启示 引言:千年诗句的现代回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中的这句千古绝唱,穿越了十二个世纪的时间长廊,至今仍在中华文化血脉中奔涌流淌。这句诗不仅展现了盛唐的气象与诗人的豪情,更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坚定信念。在当代社会,这句古老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

    2025年10月25日
    250
  • 有哪些战争时期的诗?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

    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战争时期的诗歌经典 战争时期的诗歌往往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和平的渴望,更有对民族气节的歌颂。这些诗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以下是一些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及其分析。 一、中国古代战争诗歌 1. 《诗经·秦风·无衣》 重点内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

    2025年5月8日
    1310
  • 嶷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地名专用字发音考证

    嶷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地名专用字发音考证 一、“嶷”字的基本信息 “嶷”(拼音:yí)是一个典型的地名专用字,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历史地名或特定地域名称中。其核心含义与山势高峻、地形险要相关,属于形声字,从“山”部,“疑”声。 重点提示:– 标准普通话读音:yí(第二声)– 常见误读:因字形与“疑”相似,常被误读为ní或…

    2025年9月28日
    390
  • 宋词如何抒发文人士大夫的归隐之志?

    宋词中的归隐之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一、归隐主题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宋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受挫或对现实政治失望时,往往通过词作表达归隐之志。这种创作倾向既源于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的思想传统,也与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寒门士子得以进入仕途,但党争激烈与边防危机又让他们时常面临政治困境,词体文学的兴盛恰好为这种…

    2025年10月21日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