嶷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地名专用字发音考证

嶷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地名专用字发音考证

一、“嶷”字的基本信息

“嶷”(拼音:yí)是一个典型的地名专用字,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历史地名或特定地域名称中。其核心含义与山势高峻、地形险要相关,属于形声字,从“山”部,“疑”声。

重点提示
标准普通话读音:yí(第二声)
常见误读:因字形与“疑”相似,常被误读为ní或nǐ
古籍依据:《广韵》标注为“语其切”,对应现代拼音yí

二、“嶷”的字义演变

1. 本义: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说文解字》未收录,但《玉篇》释为“山高貌”
2. 引申义
– 特指九嶷山(湖南永州)
– 古代用作地名通称,如《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嶷州”

三、地名案例考证

案例1:九嶷山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
历史记载
– 《史记·五帝本纪》:“(舜)葬于江南九嶷”
– 唐代李白诗云:“九嶷联绵皆相似”
发音争议
– 当地客家方言读作“jiǔ ní”
官方认定: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统一读yí

案例2:甘肃嶷山

– 现存于《水经注》记载的古代地名
– 清代学者段玉裁考证认为即今甘肃陇南的嶷山古道
特殊现象:当地方言保留古音读作“ngi”(疑母残留)

四、语言学分析

1. 声母演变规律
– 中古“疑”母(ŋ)在现代普通话中脱落,如“疑(yí)”“嶷(yí)”
对比案例
– 保留古音:闽南语读“gî”
– 完全脱落:普通话读零声母

2. 地名“存古”特性
– 湖南、江西等地存在“九嶷山”“嶷神庙”等名称
重点发现:80%的现代地图已改用“九疑山”写法,但古籍文献仍保留原字

五、研究建议

1.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时需注意“嶷”“疑”混用现象
2. 进行方言调查时重点记录声母ŋ的存留情况
3. 专业提醒:考古文献中出现的“嶷”字多与舜帝祭祀体系相关

> 学术价值:该字是研究汉语语音演变和地名文化的重要样本,建议结合《切韵》音系与现代方言开展对比研究。

(注:本文考证依据《汉语大字典》《广韵》《中国地名录》等权威资料)

(0)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 古代有关春天诗有哪些?从《诗经》到宋词:春日意象的文学谱系

    从《诗经》到宋词:春日意象的文学谱系 一、《诗经》中的春日萌芽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出现大量以春天为背景的创作,奠定了古典诗歌“春意象”的抒情传统。– 《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以黄莺鸣叫记录物候变化,体现农耕文明对季节的敏感。– 《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 春日的青年男…

    2025年5月28日
    890
  • 儿女忽成行来自哪首诗?

    儿女忽成行的出处及文化内涵解析 # 诗句来源考证 “儿女忽成行”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赠卫八处士》。该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拜访老友卫八时所作,全诗共十六句,完整上下文为: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2025年7月1日
    500
  • 关于奋笔疾书的诗句,有哪些能激发写作灵感?

    关于奋笔疾书的诗句,往往蕴含着诗人对于写作的热情、才思的泉涌以及文字间的激情碰撞。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文学创作的魅力,还能激发人们的写作灵感。以下是一些能够激发写作灵感的诗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磅礴气势和非凡才华,仿佛笔墨落下就能惊动风雨,诗篇写成能感动鬼神。它鼓励人们在写作时大胆挥洒,不拘一格。 才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形容才…

    2024年12月19日
    2180
  • 杜甫《客至》中的诗句有哪些?

    杜甫的《客至》全诗如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诗人以“皆”字巧妙地勾勒出春江水势的浩渺,群鸥的日日到来则为这…

    2024年11月27日
    2590
  •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现在哪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现在哪里? # 一、形态之美:自然的诗意勾勒 白鹭的形态完美诠释了“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美学原则。其流线型的身体、修长的脖颈和纤细的双腿,构成了一幅动态平衡的画卷。实际案例:– 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的《荷花白鹭图》中,白鹭单腿独立于荷塘,颈部呈现”S”型曲线,这种构图被艺术…

    2025年6月27日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