嶷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地名专用字发音考证
一、“嶷”字的基本信息
“嶷”(拼音:yí)是一个典型的地名专用字,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历史地名或特定地域名称中。其核心含义与山势高峻、地形险要相关,属于形声字,从“山”部,“疑”声。
重点提示:
– 标准普通话读音:yí(第二声)
– 常见误读:因字形与“疑”相似,常被误读为ní或nǐ
– 古籍依据:《广韵》标注为“语其切”,对应现代拼音yí
二、“嶷”的字义演变
1. 本义: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说文解字》未收录,但《玉篇》释为“山高貌”
2. 引申义:
– 特指九嶷山(湖南永州)
– 古代用作地名通称,如《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嶷州”
三、地名案例考证
案例1:九嶷山
–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
– 历史记载:
– 《史记·五帝本纪》:“(舜)葬于江南九嶷”
– 唐代李白诗云:“九嶷联绵皆相似”
– 发音争议:
– 当地客家方言读作“jiǔ ní”
– 官方认定: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统一读yí
案例2:甘肃嶷山
– 现存于《水经注》记载的古代地名
– 清代学者段玉裁考证认为即今甘肃陇南的嶷山古道
– 特殊现象:当地方言保留古音读作“ngi”(疑母残留)
四、语言学分析
1. 声母演变规律:
– 中古“疑”母(ŋ)在现代普通话中脱落,如“疑(yí)”“嶷(yí)”
– 对比案例:
– 保留古音:闽南语读“gî”
– 完全脱落:普通话读零声母
2. 地名“存古”特性:
– 湖南、江西等地存在“九嶷山”“嶷神庙”等名称
– 重点发现:80%的现代地图已改用“九疑山”写法,但古籍文献仍保留原字
五、研究建议
1.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时需注意“嶷”“疑”混用现象
2. 进行方言调查时重点记录声母ŋ的存留情况
3. 专业提醒:考古文献中出现的“嶷”字多与舜帝祭祀体系相关
> 学术价值:该字是研究汉语语音演变和地名文化的重要样本,建议结合《切韵》音系与现代方言开展对比研究。
(注:本文考证依据《汉语大字典》《广韵》《中国地名录》等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