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出自哪首诗?

但愿人长久出自哪首诗?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 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文如下: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长久平安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美好。

重点内容解析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词写于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 词中融合了道家超脱儒家温情,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名句解读
“但愿人长久”:希望亲人健康长寿。
“千里共婵娟”: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寄托团圆之意。

3. 艺术特色
– 语言清新豪放,意境深远辽阔
– 运用月亮意象,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宇宙哲思。

实际案例:现代文化中的引用

1. 音乐作品
– 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直接改编自苏轼的词,成为经典歌曲,传唱度极高。
案例:在2021年中秋晚会中,多位歌手翻唱此曲,引发观众共鸣。

2. 影视剧引用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主角在中秋节吟诵此词,烘托思亲氛围。
案例:该场景播出后,

但愿人长久#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亿。

3. 品牌营销
– 某月饼品牌以“千里共婵娟”为广告语,突出中秋团圆主题,销量增长30%。
案例:2023年中秋节,该品牌联合故宫推出联名礼盒,进一步强化文化关联。

总结

“但愿人长久”不仅是苏轼对亲情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团圆、思念的象征。从古至今,它在文学、音乐、影视等领域持续焕发生命力,展现了经典诗词的永恒魅力。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4

相关推荐

  • 落花时节又逢春是哪首诗?

    落花时节又逢春:诗句出处与文学赏析 一、诗句出处考据 “落花时节又逢春”并非独立存在的完整诗句,而是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名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误记或改编。该诗全文如下: >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关键差异说明 &#82…

    2025年6月26日
    1180
  • 演唱现代儿童诗有哪些?童声合唱与诗歌教育的创新实践

    演唱现代儿童诗有哪些?童声合唱与诗歌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现代儿童诗在童声合唱中的价值 现代儿童诗以其语言简洁、意象生动、情感真挚的特点,成为童声合唱的重要素材。通过演唱儿童诗,孩子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1. 诗歌与音乐的天然结合 儿童诗的节奏感和押韵特点与音乐旋律高度契合,例如《小星星》《春晓》等经典作品,通过合…

    2025年6月24日
    1010
  • 论迹不论心,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论迹不论心”这一观点,源自清代文人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原文为“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这句话在评价他人时,主张更注重行为表现而非内心想法,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分析: 一、核心观点 “论迹不论心”意味着在评价一个人时,应以其外在行为作为判断标准,而不是过分关注其内心的想法或动机。这里的“迹”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表…

    2025年1月1日
    5350
  • 丁香般的姑娘出自哪首诗?

    丁香般的姑娘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 “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出自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该诗创作于1927年,首次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核心意象解析 1. 丁香的文化象征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常与愁绪、幽怨相关联(如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

    2025年7月1日
    800
  • 清代常州词派为何推崇温庭筠、周邦彦和吴文英?

    清代常州词派为何推崇温庭筠、周邦彦和吴文英? 清代常州词派是清中叶重要的词学流派,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强调词的比兴寄托与含蓄深婉。该派在词学理论上建构了系统的“尊体”观,并通过对唐宋词人的重新阐释确立其审美标准。其中,温庭筠、周邦彦、吴文英被奉为三大典范,其背后蕴含着词学思想的历史演进与艺术价值的重估。 一、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与历史背景 常州词派兴起于乾嘉…

    2025年11月5日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