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出自哪首诗?

风花雪月出自哪首诗?

一、成语“风花雪月”的起源

“风花雪月”最早出自宋代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序》,原文为:“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但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元代无名氏的《鱼游春水》词:“风花雪月,此景良宵能几何?”

重点内容:该成语最初形容自然景色,后引申为虚无缥缈的事物空洞的诗文题材

二、诗词中的“风花雪月”

1. 直接引用案例

元代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风花雪月,闲中过活。”
解析:此处“风花雪月”指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然之趣。

明代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 “子弟们少年心性,只晓得风花雪月,哪晓得甚么名节!”
解析:此处带有贬义,批评沉溺于浮华事物。

2. 间接关联的诗歌

虽然“风花雪月”作为固定成语出现较晚,但四字意象在唐诗宋词中常见:
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三、现代应用与误读

实际案例

1. 文学批评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讽刺空洞文风:“‘风花雪月’之类,是一种‘赋得’的题目。”
2. 流行文化
歌曲《风花雪月》(林夕作词)以四字象征短暂而美好的爱情,延续了其诗意内涵。

重点内容:需注意成语的历史语境现代引申义的区别。

四、总结

“风花雪月”的出处虽可追溯至宋元,但其意象贯穿古典文学。从自然美景到象征符号,它既是文人的审美对象,也被用于批判浮华文风。理解其多重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解读相关文本。

重点提示
– 原始出处:邵雍《伊川击壤集·序》
– 经典化用例:元曲、明清小说
– 现代意义:浪漫化或贬义化,需结合语境分析。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宋代“民间词”与“文人词”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何不同?

    宋代“民间词”与“文人词”的题材与风格差异 宋代词坛呈现出“民间词”与“文人词”双峰并峙的格局。二者在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源于创作群体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与社会功能。 一、题材内容的差异 1.1 民间词:市井生活的鲜活画卷 民间词主要取材于市井生活,包括市侩商贸、爱恨情仇、民俗节庆等现实题材。这些作品直接反映普通民众的日…

    2025年11月2日
    250
  •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你更喜欢哪一种?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美学风格的对立与统一 一、宋词两大流派概述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风格流派。这两种风格不仅体现了词人不同的审美取向,更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多元共生的特质。婉约词以含蓄蕴藉、缠绵婉转为特点,豪放词则以气象恢弘、境界开阔为特征,共同构成了宋词艺术的双重变奏。 婉约词如工笔细描,注重音律和谐与语言精工,多写男女情爱…

    3天前
    110
  • 有哪些诗词,是诗人在被贬途中写下的?

    有哪些诗词,是诗人在被贬途中写下的? 在中国古代,贬谪是士人政治生涯中常见的遭遇。许多文人在被贬途中,将内心的苦闷、对家国的忧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倾注于笔端,创作出大量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更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一、贬谪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情感内核 贬谪诗词的创作往往伴随着诗人人生轨迹的剧变。当官员因直言进谏、政见不合或受政…

    4天前
    30
  • 关于耳朵的诗有哪些?聆听世界的诗意方式

    关于耳朵的诗有哪些?聆听世界的诗意方式 耳朵作为感官的象征,在诗歌中常被赋予深刻的意象。诗人通过耳朵这一媒介,探索声音、记忆与情感的复杂关系。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与分析,展现诗歌如何以耳朵为切入点,呈现世界的诗意。 一、经典诗歌中的“耳朵”意象 1.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倾听,我亲爱的,倾听那最初的声响……”里尔克在诗中强调耳朵的被动性与开放性,将聆听视为…

    2025年5月18日
    1100
  • 有哪些描写西湖的诗?诗词中的西湖十景

    描写西湖的经典诗词及西湖十景赏析 一、描写西湖的经典诗词 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题咏。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描写西湖的诗词: 1.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苏轼以“西子”比喻西湖,生动展现了西湖晴雨皆美的风姿。* 2.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

    2025年4月13日
    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