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以咏志出自哪首诗?

歌以咏志出自哪首诗?

一、出处与背景

“歌以咏志”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龟虽寿》。该诗创作于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后,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原文节选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标红解析
– “歌以咏志”是乐府诗常见的结尾套语,意为“用诗歌表达心志”,但曹操在此赋予其更深层的人生哲思
– 全诗以“神龟”“腾蛇”起兴,对比“老骥”“烈士”,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实际案例:现代应用与引用

1. 文学创作

作家王蒙在散文《人生即燃烧》中引用“歌以咏志”,形容用文字记录时代精神的使命感,呼应曹操的现实主义情怀

2. 影视作品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曹操临终前吟诵《龟虽寿》,镜头特写“歌以咏志”四字,强化其英雄迟暮仍不改壮志的形象。

3. 教育领域

某中学语文教案将《龟虽寿》作为“古典诗词中的生命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歌以咏志”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关联。

三、延伸知识

1. 乐府诗特点
– “歌以咏志”常见于汉乐府,如《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属同类结构。
2. 曹操诗歌风格
沉雄豪迈,代表作《短歌行》《观沧海》均体现“借景言志”手法。

总结
“歌以咏志”不仅是《龟虽寿》的形式化结尾,更是曹操人生态度的凝练表达,对后世文学与价值观塑造影响深远。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友人惜别诗作赏析:哪些诗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友人惜别诗作赏析:哪些诗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一、离别诗的情感内核 离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以哀愁、眷恋、祝福为核心情感,通过意象组合与语言艺术,展现人际关系的深刻羁绊。重点在于诗人如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例如以自然景物映射心境,或通过行为细节传递不舍。 — 二、经典惜别诗作案例解析 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重点诗句:“劝君更…

    2025年6月10日
    1070
  • 宋词中的“笛声”为何总能勾起征人思乡与文人的怀旧之情?

    宋词中的“笛声”为何总能勾起征人思乡与文人的怀旧之情? 一、笛声的文化意象溯源 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诗经》中便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记载。至唐宋时期,笛已成为军营、宴饮、市井中普遍流传的乐器。其音色清越悠扬,穿透力强,具有独特的空间穿透性,在静谧的夜晚更能声传数里,这种物理特性使其天然成为跨越空间的情感载体。 从音乐功能来看,笛曲中本就包含…

    2025年11月5日
    200
  • 苏辙妻子诗作探秘:名人配偶的文学才情

    苏辙妻子诗作探秘:名人配偶的文学才情 一、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苏辙(1039—1112)作为北宋文坛巨擘苏轼的弟弟,其家族文学成就斐然,但关于其妻子史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据《宋史》及部分宋代笔记,史氏出身书香门第,善诗文,但因古代女性作品多未署名或散佚,其才情长期被忽视。近年来学者通过梳理苏辙文集、宋代女性诗词选集及地方志,逐渐发现史氏文学活动的蛛丝马迹。 …

    2025年4月20日
    1330
  • 安史之乱,是如何改变杜甫诗风的?

    安史之乱如何重塑杜甫的诗风 引言 杜甫(712-770年)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创作生涯以安史之乱(755-763年) 为分水岭。这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动乱,不仅颠覆了社会秩序,更深刻改变了杜甫的创作主题、艺术手法与情感内核。本文将通过具体诗作分析,揭示这一历史事件对杜甫诗风的决定性影响。 — 一、安史之乱前:浪漫理想与个人抒怀 乱前…

    2025年10月25日
    260
  • 秦观《浣溪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为何能颠倒“梦”与“花”的虚实?

    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虚实颠倒艺术探析 一、词句本体解析 “自在飞花轻似梦”出自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上阕,全词营造出春愁淡淡的意境。该句通过独特的比喻结构,将具象的飞花与抽象的梦境进行串联,形成虚实交错的审美效果。在传统修辞中,常见以具体喻抽象,而秦观反其道而行,以抽象梦境比喻具象飞花,这种逆向比喻打破了常规认知逻辑。 实际案例对照:…

    2025年11月5日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