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出自哪首诗?

高山流水出自哪首诗?

“高山流水”的典故来源

“高山流水”并非出自某一首具体的诗,而是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典故,最早记载于《列子·汤问》和《吕氏春秋·本味》。该典故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惜的故事,后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知音难觅的经典意象。

典故原文与解析

1. 《列子·汤问》记载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重点内容
– 伯牙通过琴声表达“高山”“流水”的意境,钟子期精准领悟,两人因此成为知音。
– 后世以“高山流水”比喻音乐的高妙知己的珍贵

2. 《吕氏春秋》的补充

《吕氏春秋·本味》进一步记载了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强化了知音文化的悲剧色彩。

实际案例:文学与艺术中的“高山流水”

1. 古琴曲《高山流水》

– 现存古琴谱中,《高山》《流水》为两首独立曲目,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重点内容: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的金唱片收录了古琴曲《流水》,向宇宙传递中国文化的“知音”理念。

2. 诗词中的化用

虽然“高山流水”非直接出自诗,但后世诗人常引用此典,例如:
– 王勃《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 岳飞《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常见误解澄清

误区:有人认为“高山流水”出自唐诗或《诗经》。
正解:其本质是先秦典故,后衍生为琴曲与文学意象,并非某一首诗的原句。

总结

“高山流水”是中国文化中知音文化的核心符号,源于伯牙子期的典故,后渗透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理解其来源,有助于更深刻地欣赏相关艺术作品(如古琴曲、诗词引用)的文化内涵。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8日 下午8:02

相关推荐

  • 带有绵的诗句,有哪些温柔细腻的表达?

    带有“绵”的诗句中,有许多温柔细腻的表达,它们通过“绵”字的独特韵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细腻。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描绘情感的缠绵与细腻 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这句诗中的“绵绵无绝期”表达了情感的缠绵与细腻,形容了深深的怨恨如同连绵不断的丝线,没有尽头。 2. 描绘景物的柔和与细腻 诗句:“长松…

    2024年12月21日
    2630
  • 与核有关的诗句,你知道多少?感受核的神秘与诗意

    与“核”相关的诗句,虽然不如其他常见意象那样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但仍有一些佳作蕴含了“核”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其神秘与诗意。以下是一些包含“核”字的诗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意: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这句诗出自古代诗人的作品,通过“桃核”这一具体意象,引申出对情感复杂性的感慨。桃核内部的“别有人”,既是对桃核结构的巧妙描述,也暗含了人心深处的…

    2024年10月19日
    2040
  • 乐府诗语言特色有哪些?民间歌谣与文人创作的互动

    乐府诗的语言特色及民间歌谣与文人创作的互动 一、乐府诗的语言特色 1. 通俗自然,口语化表达 乐府诗源于民间歌谣,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例如《江南可采莲》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通过重复句式展现活泼生动的画面,贴近民间生活。 2. 叙事性强,情节生动 乐府诗注重叙事,常以具体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细腻的描…

    2025年6月22日
    620
  • 和尚写的诗有哪些?盘点佛门高僧的禅意佳作

    和尚写的诗有哪些?盘点佛门高僧的禅意佳作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佛门高僧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以诗言志、以诗喻禅。他们的诗作往往充满禅意,既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自然的观察,更蕴含着深刻的佛理。本文将盘点几位著名僧人的诗作,带您领略禅诗之美。 一、禅诗的特点 禅诗是佛教文化与诗歌艺术的结合,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语言简练: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2. 意境深…

    2025年5月15日
    930
  • 现代就义诗有哪些?烈士精神的当代传承

    现代就义诗有哪些?烈士精神的当代传承 一、现代就义诗的定义与特点 就义诗是烈士在牺牲前创作的诗歌,通常表达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现代就义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成为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 1. 现代就义诗的核心主题 – 信仰与忠诚: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就义诗》)。– …

    2025年4月24日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