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是哪首诗?

风景旧曾谙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风景旧曾谙”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回忆江南美景,表达对江南的深切怀念。

原诗全文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2. 诗句解析与重点内容

“风景旧曾谙”:意为江南的景色自己曾经非常熟悉(“谙”指熟悉)。
艺术手法:通过对比(江花“红胜火”与江水“绿如蓝”)和反问(“能不忆江南?”)强化情感。
主题对江南自然风光的赞美与追忆,体现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情感真挚”的特点。

3. 实际案例:诗句的现代应用

旅游宣传:江南地区(如杭州、苏州)常引用此诗推广文旅,例如杭州西湖景区的宣传语“日出江花红胜火,西湖春色醉游人”。
文化衍生品:苏州园林文创产品中,将诗句与水墨画结合,制作书签、明信片等,凸显古典意境。

4. 延伸知识

白居易的《忆江南》共三首,后两首分别聚焦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和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建议对比阅读以全面理解诗人对江南的情感。

重点总结
– 诗句出自白居易《忆江南·其一》,描写江南春景
– 现代应用中,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相关推荐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安慰为何如此有力?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安慰为何如此有力? 一、突破传统送别诗的美学范式 盛唐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中构建的安慰体系,彻底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伤感基调。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担忧、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哀婉形成鲜明对比,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宣言,重塑了送别诗的情感维度。 典型案例:在初唐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5年10月25日
    310
  • 骆宾王《在狱咏蝉》如何借蝉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行?

    骆宾王《在狱咏蝉》借蝉喻志的修辞策略与人格投射 一、诗歌文本的意象建构 骆宾王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因上书议政遭诬下狱,在狴犴之中创作《在狱咏蝉》。全诗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起兴,通过时空叠映将秋蝉鸣叫与囚徒思绪并置,形成声景交融的抒情场域。诗中”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更以蝉翼的玄色与囚徒的白发形…

    2025年11月9日
    240
  • 剪烛西窗出自哪首诗?

    剪烛西窗的出处及文化内涵 一、剪烛西窗的原始出处 “剪烛西窗”典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蜀任职期间写给北方亲友的七言绝句,通过“夜雨”和“剪烛”两个核心意象,构建出时空…

    2025年6月28日
    910
  • 唐诗中的“植物”(如梅、兰、竹、菊、柳、松)意象,如何体现人格?

    唐诗中的植物意象与人格象征 概述 唐代诗人通过将自然植物与人格特质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象系统。植物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诗人人格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具象化表达。这种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使植物成为承载文化密码与人格隐喻的重要符号。 主要植物意象的人格体现 # 梅:傲骨凌霜的品格象征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特性,被诗人赋予坚贞不屈的人格寓意。齐己《早梅》中…

    2025年11月9日
    190
  • 寸草心是哪首诗里面的?

    寸草心出自哪首古诗? 一、核心答案 “寸草心”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该诗为五言古诗,创作于贞元十六年(800年),是歌颂母爱的千古名篇。 二、诗句原文与解析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重点解析:1. “寸草心”象征…

    2025年6月27日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