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三秋叶是哪首诗?

落三秋叶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落三秋叶”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夔州时的代表作,被誉为“七律之冠”,全诗通过描绘秋景,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感。

重点内容
– 原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落木”即指“落叶”,“三秋”泛指深秋时节。
– 后人常将“落三秋叶”作为对杜甫诗句的化用或概括,但需注意原诗并无此四字直接组合

二、《登高》全诗解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点内容
1. 意象分析
– “落木萧萧”与“长江滚滚”形成时空对比,既写秋景凋零,又暗喻时光流逝。
– “悲秋”“多病”直抒诗人漂泊孤苦的境遇。

2. 艺术成就
– 对仗工整,四联皆对,体现杜甫律诗的严谨技法
– 情感层层递进,由景入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实际案例:误用与正本清源

1. 常见误用
– 网络或自媒体中常出现“落三秋叶”作为独立诗句引用,实为对杜甫原句的简化或误解
– 例如:某诗词鉴赏文章误将“落三秋叶”标注为李白诗句,引发争议。

2. 学术纠正
– 学者指出,类似化用需注明出处(如“化用杜甫《登高》”),避免以讹传讹
正确引用应保留原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或明确说明“三秋叶”为引申意象。

四、延伸知识:古诗中的“秋叶”意象

1. 其他诗例
– 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李商隐《宿骆氏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 文化内涵
– 秋叶在古诗中常象征凋零、离别或时光易逝,与杜甫诗中的苍凉感一脉相承。

五、总结

“落三秋叶”虽非原诗直述,但作为对杜甫《登高》的意象提炼,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读者在引用时应尊重原文,同时关注诗句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情感深度

重点提示:学习古诗需结合权威注释(如《杜诗详注》),避免片面解读。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2

相关推荐

  • 五四以来的新诗诗人,是如何从宋词中汲取营养的?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五四新诗诗人如何从宋词中汲取营养的专业文章。 五四新诗的暗流:宋词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宣告了与古典文学传统的断裂。白话新诗作为文学革命的急先锋,以其自由的形式和全新的语言,试图彻底摆脱旧体诗词的格律束缚。然而,文学的血脉从未真正被斩断。当我们深入审视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新诗奠基者的…

    2025年11月5日
    180
  • 商贾开头的诗有哪些?探寻古代商业文化的诗意表达

    商贾开头的诗有哪些?探寻古代商业文化的诗意表达 一、商贾题材诗歌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虽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但商贾阶层仍活跃于社会。诗人通过描绘商贾生活,反映社会变迁、经济形态及人情冷暖。这类诗歌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艺术性,是研究古代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以“商贾”开头的经典诗作 1. 《贾客乐》——张籍 >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2025年5月11日
    1470
  • 李白被称为诗仙,那诗鬼是谁?

    李白被称为“诗仙”,那“诗鬼”是谁?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因其诗歌的飘逸洒脱、想象瑰丽而被尊称为“诗仙”。与之对应,李贺则以其诡谲奇崛、意境幽冷的诗风,被誉为“诗鬼”。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李贺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他在唐代诗坛的非凡地位。 李贺为何被称为“诗鬼”? 李贺(约790—约817),字长吉,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以想象诡奇、语言险怪著称,常…

    3天前
    30
  • 刘诗诗的个人资产有哪些?从演员到投资人的蜕变

    刘诗诗的个人资产有哪些?从演员到投资人的蜕变 一、刘诗诗的个人资产概览 刘诗诗作为中国一线女演员,其个人资产主要来源于影视片酬、商业代言、投资收入以及不动产。据公开资料估算,她的身价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具体包括: 1. 影视片酬:刘诗诗凭借《步步惊心》《女医·明妃传》等热门剧集跻身顶流,单集片酬可达80万-100万元。2. 商业代言:长期与TOD&#821…

    2025年4月25日
    1580
  • 诗中带鱼的诗有哪些?鱼意象的文化隐喻

    诗中带“鱼”的诗有哪些?鱼意象的文化隐喻 一、古典诗词中带“鱼”的经典诗作 鱼作为高频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代表性案例: 1.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以鱼的自由嬉戏隐喻男女欢爱* 2. 《浣溪沙》晏殊(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鱼…

    2025年4月29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