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称为“诗仙”,那“诗鬼”是谁?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因其诗歌的飘逸洒脱、想象瑰丽而被尊称为“诗仙”。与之对应,李贺则以其诡谲奇崛、意境幽冷的诗风,被誉为“诗鬼”。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李贺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他在唐代诗坛的非凡地位。
李贺为何被称为“诗鬼”?
李贺(约790—约817),字长吉,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以想象诡奇、语言险怪著称,常融入鬼神、死亡、梦境等超现实意象,营造出幽深凄艳的艺术境界。其“诗鬼”之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题材涉鬼神的偏好:李贺诗中频繁出现“鬼灯”、“秋坟”、“血泪”等阴森意象,例如《秋来》中“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以鬼魂吟诗的想象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愤。
2. 语言风格的险怪冷艳:他善用奇崛的比喻和冷色调词汇,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中以玻璃声形容日光,突破常规逻辑,充满幻异色彩。
3. 身世与创作心态:李贺因避父讳(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被迫放弃科举,一生困顿,年仅27岁便郁郁而终。命运的坎坷使其诗作弥漫着凄厉孤愤的情绪,仿佛与幽冥世界相通。
实际案例解析:李贺的“诗鬼”风格
案例1:《李凭箜篌引》——音乐与神鬼的交融
名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解析:此诗描写乐师李凭的箜篌演奏,李贺将乐声转化为神话意象:女娲补天之处因乐声“石破天惊”,秋雨骤降;音乐甚至能潜入神山,令鱼蛟起舞。这种突破现实边界的想象,赋予诗歌幽渺神秘的“鬼气”。
案例2:《苏小小墓》——人鬼情未了的凄美
全诗摘选:“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
– 解析:李贺借南朝名妓苏小小的鬼魂视角,写她死后墓前的孤寂。露珠如泪、风衣水珮的比喻,将鬼魂形象塑造得凄美动人。诗中“无物结同心”暗含永世难解的遗憾,以鬼魂之口诉人间至情,凸显其“诗鬼”的哀艳特质。
案例3:《雁门太守行》——战争与死亡的诡丽画卷
开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解析:此诗描绘边塞战争,用“黑云”“夜紫”等浓重冷色调渲染肃杀氛围,以“燕脂”(胭脂)暗喻血迹,将残酷战场化为一幅瑰丽而惨烈的画卷。这种对死亡与毁灭的审美化处理,正是李贺“鬼才”的体现。
“诗仙”与“诗鬼”:风格对比与文学史意义
| 诗人 | 称号 | 核心风格 | 代表意象 |
|——|——–|—————————————-|——————————|
| 李白 | 诗仙 | 豪放飘逸、浪漫超脱 | 明月、美酒、仙山、奔流 |
| 李贺 | 诗鬼 | 奇崛冷艳、幽深凄厉 | 鬼火、秋坟、血泪、衰兰 |
李贺的“诗鬼”之名,不仅是对其个人风格的概括,更反映了中唐诗歌向主观内心与险怪境界的转型。他上承楚辞的巫鬼传统,下启李商隐的朦胧诗风,成为唐代诗歌多元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生命短暂,但其以“鬼”破格的艺术勇气,至今仍为文学研究者所推崇。
> 总结:如果说李白的“诗仙”称号彰显了盛唐的蓬勃气象,那么李贺的“诗鬼”则揭示了中唐文人面对现实困顿时的内在挣扎与美学突围。二者一仙一鬼,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璀璨而深邃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