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竹万竿斜是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过竹万竿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全诗如下: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关键点解析
1. 作者:李峤(644—713),初唐诗人,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 主题:通过自然现象“风”的描写,展现其无形却有力的特性。
3. 名句:“入竹万竿斜”(部分版本作“过竹万竿斜”)以动态画面表现风的威力。
—
二、诗句的文学价值
1. 艺术手法
– 白描手法:不直接写风,而是通过“叶落”“花开”“浪涌”“竹斜”间接表现。
– 数字对比:“三秋”与“二月”、“千尺”与“万竿”形成时空张力。
2. 科学隐喻
诗句暗合流体力学原理:
> 实际案例:现代风洞实验中,竹林的倾斜角度与风速呈正相关,印证了“万竿斜”的观察准确性。
—
三、常见误传与辨正
误区1:误记为其他诗人作品
– 错误案例:部分网友误将此诗归于杜甫或李白,因二人均有大量自然题材诗作。
– 辨正:李峤诗风以简练著称,此诗是其咏物诗代表作。
误区2:诗句版本差异
– 流传版本中,“入竹”与“过竹”并存,但《全唐诗》明确记载为“入竹万竿斜”。
—
四、文化影响与应用
1. 教育领域: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咏物诗范例。
2. 艺术再创作:
– 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万竿斜”为题绘制竹林风雨图。
– 重点内容: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此句被用于“风雅颂”篇章的视觉设计。
—
五、延伸阅读建议
– 对比阅读:
– 李峤《雨》:“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 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对自然力的描写,可深入理解唐代咏物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