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安”韵的诗有哪些?从平水韵看诗歌用韵的讲究与变化
一、平水韵中的“安”韵部
在平水韵(宋代以降广泛使用的诗韵系统)中,“安”属于上平十四寒韵部。该韵部包含以下常见字:
– 单字:安、寒、欢、残、干、兰、难、漫、阑
– 多音字:看(kān/kàn)、漫(mán/màn)
重点提示:平水韵的“寒”韵部与现代汉语拼音的“an”韵母存在差异,部分古今音变字(如“元”“言”)归入其他韵部,需特别注意。
—
二、经典压“安”韵的诗歌案例
1.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韵脚分析:声(平声庚韵,此诗首句借邻韵)、明、生、兵(均属下平八庚,与“寒”韵不同,此处需注意杜甫时代用韵的灵活性)。
– 重点内容:唐代部分诗歌存在借韵现象,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分析。
2. 王维《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韵脚分析:秋、流、舟、留(均属下平十一尤韵部,非“寒”韵,此例说明需区分不同韵部)。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韵脚分析:荣、生、城、情(属下平八庚韵部)。
重点内容:以上案例表明,“安”韵(寒韵)在唐诗中使用频率较高,但需严格区分韵部归属。
—
三、“安”韵诗歌的用韵讲究
1. 一韵到底:近体诗(律诗、绝句)通常要求同一韵部贯穿全诗,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 邻韵通押:部分诗歌首句可借用邻韵(如“寒”与“删”“先”韵部接近),但需谨慎。
3. 古今音变:如“看”在平水韵中属“寒”韵,读平声(kān),现代多读仄声(kàn),创作时需注意。
—
四、“安”韵的演变与方言影响
– 宋代以后:“寒”韵与“删”“先”韵部分合并,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狂”“黄”“苍”属“阳”韵,与“寒”韵分化明显。
– 方言保留:粤语、客家话等方言仍保留“寒”韵的闭口音(-m韵尾),如“南”读作“naam”。
重点内容:用韵研究需结合历史音韵与地域差异,避免以今律古。
—
五、总结
压“安”韵的诗歌需以平水韵十四寒为基准,同时关注借韵、音变等复杂现象。经典作品中,杜甫、王维等大家灵活用韵,体现了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与规范性。创作或赏析时,建议查阅《佩文韵府》等工具书以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