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古代刑罚术语发音解析

黥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古代刑罚术语发音解析

一、黥的读音与基本含义

的拼音为 qíng,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术语,又称“墨刑”。其核心含义是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并涂墨染色,形成永久性标记。这种刑罚兼具肉体惩罚与精神羞辱的双重作用,常用于轻罪或作为附加刑。

二、黥刑的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1. 历史沿革

黥刑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秦汉时期被纳入“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之首。至隋唐后逐渐被其他刑罚取代,但明清时期仍有类似实践(如刺配流放)。

2. 具体操作

工具:用针、刀等锐器刻划皮肤。
标记内容:多为罪名(如“盗”“奸”)或发配地名称。
染色:涂以墨或朱砂,使痕迹永久留存。

重点内容:黥刑的核心目的并非致残,而是通过“可见性”强化社会威慑,使犯人终身背负犯罪标签。

三、实际案例解析

案例1:秦汉时期的黥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李斯因谋反罪被“具五刑”,其中即包括黥面。此类案例显示,黥刑常与其他肉刑组合使用,针对重罪者。

案例2:宋代刺配制度

《水浒传》中林冲被诬陷后,判处“刺配沧州”,即面部刺字并发配。这一制度结合了黥刑与流放,是宋代对轻罪犯的典型惩罚。

四、黥刑的文化影响

黥刑的羞辱性导致受刑者社会地位骤降,甚至影响后代(如不得参加科举)。部分群体(如士兵、奴婢)也会被强制黥面,作为身份标识。

重点内容:黥刑的废除与古代中国“慎刑”思想发展相关,但其“耻辱刑”逻辑仍可见于现代司法(如公开犯罪记录)。

五、总结

黥(qíng)刑作为古代司法体系的标志性手段,反映了传统社会对身体规训与符号控制的重视。其发音与含义的解析,为理解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提供了关键切口。

(0)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 春天的杏花诗有哪些?从陆游到汪曾祺的花事笔记

    从陆游到汪曾祺:春天的杏花诗与花事笔记 一、古典诗词中的杏花意象 杏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象征春意、乡愁与生命勃发。从陆游的豪放到汪曾祺的恬淡,文人笔下的杏花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哲思。 1. 陆游:铁血诗人的杏花情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杏花写尽南宋士人的无奈与闲愁。杏花在此既是春的使者,也暗喻家国飘零的隐痛。 案…

    2025年5月8日
    1160
  • 海和海鸥的诗句怎样描绘宁静?

    在描绘海的宁静以及海鸥与海的和谐共生时,诗句常常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大海的壮阔与宁静、海鸥的自在与飘逸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一些描绘海的宁静以及海鸥与海的宁静画面的诗句: 描绘海的宁静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描绘: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宁静景象。明月与海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

    2024年12月30日
    1890
  • 什么什么春什么什么的诗句接龙

    以下是一些以“春”字为特定位置的诗句接龙,这些诗句均来自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展现了春天的不同风貌和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接下来可以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虽然“春”字位置不对,但“深”字接龙,且意境相承。若严格要求“春”字位置,则接龙难度增加,需灵活处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接:“发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2024年12月16日
    2390
  • 跟节日有哪些相关的诗?从传统节日看诗歌的文化映射

    从传统节日看诗歌的文化映射:节日诗的文化内涵与经典案例 一、节日诗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诗歌作为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媒介,与节日形成了深度绑定。节日诗不仅记录民俗活动,更映射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价值观。 重点内容: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点明节日对情感的强化作用,成为重阳节的经典文…

    2025年6月3日
    720
  • 古代的送客诗有哪些?长亭古道与离愁别绪的文学表达

    古代的送客诗有哪些?长亭古道与离愁别绪的文学表达 一、送别诗的起源与主题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以离别为主题,常通过自然景物(如长亭、古道、杨柳、夕阳)烘托离愁别绪。其起源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宴饮赠别,至唐代达到艺术巅峰。 重点内容:送别诗的核心情感包括——1. 依依惜别(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 壮志豪情(如高适《别董大》)3. 人生感慨…

    2025年5月23日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