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古代刑罚术语发音解析
一、黥的读音与基本含义
黥的拼音为 qíng,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刑罚术语,又称“墨刑”。其核心含义是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并涂墨染色,形成永久性标记。这种刑罚兼具肉体惩罚与精神羞辱的双重作用,常用于轻罪或作为附加刑。
二、黥刑的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1. 历史沿革
黥刑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秦汉时期被纳入“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之首。至隋唐后逐渐被其他刑罚取代,但明清时期仍有类似实践(如刺配流放)。
2. 具体操作
– 工具:用针、刀等锐器刻划皮肤。
– 标记内容:多为罪名(如“盗”“奸”)或发配地名称。
– 染色:涂以墨或朱砂,使痕迹永久留存。
重点内容:黥刑的核心目的并非致残,而是通过“可见性”强化社会威慑,使犯人终身背负犯罪标签。
三、实际案例解析
案例1:秦汉时期的黥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李斯因谋反罪被“具五刑”,其中即包括黥面。此类案例显示,黥刑常与其他肉刑组合使用,针对重罪者。
案例2:宋代刺配制度
《水浒传》中林冲被诬陷后,判处“刺配沧州”,即面部刺字并发配。这一制度结合了黥刑与流放,是宋代对轻罪犯的典型惩罚。
四、黥刑的文化影响
黥刑的羞辱性导致受刑者社会地位骤降,甚至影响后代(如不得参加科举)。部分群体(如士兵、奴婢)也会被强制黥面,作为身份标识。
重点内容:黥刑的废除与古代中国“慎刑”思想发展相关,但其“耻辱刑”逻辑仍可见于现代司法(如公开犯罪记录)。
五、总结
黥(qíng)刑作为古代司法体系的标志性手段,反映了传统社会对身体规训与符号控制的重视。其发音与含义的解析,为理解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提供了关键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