耜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农具名称发音与考古发现

耜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农具名称发音与考古发现

一、耜的读音与基本含义

“耜”的拼音为“sì”,是汉语二级字,属于古代农具名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臿也”,即类似铲子的耕作工具。其字形演变可追溯至甲骨文,象形为一种带有曲柄的铲状工具。

重点内容:耜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核心农具,与“耒”(lěi)组合成“耒耜”,是早期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工具。

二、耜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1. 河姆渡遗址的实证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耜,距今约7000年。这些骨耜以大型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刃部锋利,背部有绑缚木柄的痕迹,证实了耜的实用功能。

重点内容:河姆渡骨耜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早在原始社会已进入犁耕农业阶段,颠覆了传统认为黄河流域是唯一农业起源地的观点。

2. 中原地区的石耜

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石质耜头,材质多为砂岩或页岩,形制扁平且宽大,适合松土和播种。与骨耜相比,石耜更耐用,反映了农具材料的演进。

三、耜的发音与方言差异

尽管现代普通话统一读作“sì”,但方言中仍有差异:
– 吴语区(如苏州话)读作“zi”(近似“自”)。
– 粤语读作“zi6”(与“字”同音)。

重点内容:这种发音差异可能与古代“齿音”声母的分化有关,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活态样本。

四、耜的文化影响

耜不仅是农具,还衍生出文化符号:
–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将其视为农业起源的象征。
– 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牛耕图”,耜的改进形态(如铁锸)成为后世犁具的前身。

结语

从发音到实物,耜承载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揭示了这一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注:如需补充具体考古报告数据或拓展其他案例,可进一步调整内容。)

(0)
上一篇 2025年9月28日 下午9:19
下一篇 2025年9月28日 下午9:19

相关推荐

  • 洪秀柱最霸气的一首诗?

    洪秀柱最霸气的一首诗:《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一、诗歌背景与创作动机 洪秀柱作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她的诗作《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创作于2016年两岸关系紧张时期,旨在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表达对“台独”势力的强烈批判。该诗以直白犀利的语言和坚定的民族立场,被誉为她“最霸气的政治宣言”。 — 二、诗歌全文与重…

    2025年6月28日
    980
  • 有哪些诗与学习有关?古代劝学诗与现代励志诗的智慧传承

    古代劝学诗与现代励志诗的智慧传承 一、古代劝学诗:以诗明志,以文化人 古代文人常以诗劝学,强调勤奋、惜时与坚持。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教育智慧的结晶。 1.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此诗以“灯火”与“鸡鸣”象征勤学不辍,强调珍惜光阴的重要性。 2. 《长歌行》——汉乐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通过“朝露易逝”的…

    2025年5月8日
    1230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出了何种人生快意?

    登科后的巅峰体验:解码孟郊的春风得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以极其精炼的笔触捕捉了人类情感中一种极为珍贵的状态——人生理想实现后的极致快意。这种快意不仅仅是浅层的欢喜,而是多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 一、多维度的快意解析 # 压抑后的释放 孟郊创作此诗时已46岁,经历了三次落第的沉重打击…

    2025年10月25日
    320
  • 袁枚做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诗句?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诗作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哲理思考。以下是一些袁枚令人印象深刻的诗句: 童趣与自然之美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牧童骑牛唱歌、意欲捕蝉的生动场景,充满了童趣和自然之美。 哲理思考 《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

    2024年12月14日
    2780
  • 写现代诗有哪些诗?当代诗歌的多元风貌

    现代诗有哪些诗?当代诗歌的多元风貌 一、现代诗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现代诗是打破传统格律束缚、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体体验的诗歌形式。其核心特征包括:– 语言创新:突破语法常规(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意象跳跃:通过非逻辑关联营造诗意(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025年4月19日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