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来撰写一篇关于宋词“犯调”手法的专业文章。
宋词“犯调”制曲手法探析
在宋词的创作中,“犯调”是一种极具巧思与音乐性的专业制曲手法。它并非指创作上的过失或犯规,而是指将不同词牌(即不同曲调)的乐句进行截取、组合,从而创制出一个新词牌(新曲调)的方法。这种手法类似于今天的音乐制作中的“采样”与“混编”,体现了宋代词乐的高度发展和词人的音乐创造力。
一、 “犯调”的定义与原理
“犯”字在此处的含义是“侵犯”、“侵入”,即一个词调的旋律片段被另一个词调所借用和融合。
其基本原理建立在宋代词乐的高度体系化之上。每个词牌都对应一个固定的曲调,有其独特的音高、节奏和旋律走向(即“官调”或“律调”)。犯调的操作,本质上是在保持音乐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将不同词牌的乐句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所犯的乐句在官调上必须相协,即调性相近或属于同一宫调系统,否则会产生不和谐的“走调”感,古人称之为“犯声”。
二、 “犯调”的具体操作方式
犯调的具体操作,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1. 宫调相犯
这是最主流、最受认可的犯调形式。指在一个词调的内部,嵌入另一个或数个相同或相近宫调的词调乐句。根据所犯乐句的数量,又有多种形态:
* 侧犯:以原词调为主,偶尔插入另一词调的乐句。
* 尾犯:在词的结尾部分犯入他调。
* 花犯:多次、交错地犯入不同的词调,结构更为繁复。
操作核心在于“择腔”,即选择旋律和节奏能够顺畅衔接的片段。
2. 句法相犯
这种类型侧重于文辞句式的组合,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旋律。它将不同词牌的典型句式(如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的组合)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词体格式。虽然其音乐性可能不如宫调相犯那样严谨,但在文本结构上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3. 集曲相犯
这是犯调手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更为系统化。通常是截取多个词牌的若干乐句,集为一首新曲。新创的词牌名也常常反映其来源,如将《浣溪沙》、《菩萨蛮》、《减字木兰花》的句子集在一起,新曲可能命名为《浣沙溪转赞皇恩》。
三、 实际案例解析
要理解犯调,最直观的方式是分析具体案例。南宋词人姜夔(姜白石) 的自度曲《凄凉犯》是宫调相犯的典范。
* 案例背景:姜夔在词序中明确说明了创作过程:“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角吹之,其韵极美。亦曰《瑞鹤仙影》。” 更重要的是,他点明了犯调的关键:“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 操作分析:
1. “住字”相同:“住字”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主音或结音。姜夔指出,道调宫和双调(均属夷则均)的“住字”都是“上”(相当于简谱的“1”或“Do”)。
2. 调性融合:因为主音相同,这两个调式的旋律具有融合的基础。他在创作《凄凉犯》时,主要以仙吕调(即夷则羽)为基调,但在其中犯入了双调的乐句。
3. 音乐效果:通过这种犯调手法,使得《凄凉犯》一曲在统一的音乐氛围中,产生了旋律色彩的微妙变化,营造出“凄凉”哀婉又富有层次感的听觉体验,实现了“其韵极美”的艺术效果。
另一个著名案例是吴文英的《琐窗寒》。虽然词作本身不存乐谱,但从其词牌名即可窥见端倪。“琐窗寒”是由原词牌“琐窗”和“玉漏迟”中的“寒”字(或相关意境乐句)集合而成,是典型的集曲相犯的命名方式。
四、 犯调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犯调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宋词的音乐表现力和创作空间。它打破了单个词牌在旋律和结构上的局限,允许词人兼采众调之长,创造出更贴合文意、更具个性的新声。
* 创新性:它是宋代词乐“自度曲”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了词体的发展。
* 专业性: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深刻理解各词牌的音乐特性。
* 局限性:操作难度大,若所犯宫调不相协,则易成败笔。因此,成功的犯调作品多为精通音律的大词人所创,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
总而言之,犯调是宋词由文学格律迈向深度音乐化创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拼接,更是一种在严格法度下追求自由与创新的高级艺术实践,为我们理解宋词作为“音乐文学”的本质提供了关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