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重阳节“插茱萸”与“赏菊”习俗文化内涵的专业文章。
重阳“插茱萸”与“赏菊”: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与生命哲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其月、日皆逢九,故称“重九”;又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在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里,“插茱萸”与“赏菊”是两项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节令行为,更承载着古人深邃的生命观、宇宙观和浓厚的人文情怀,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符号系统。
一、 插茱萸:辟邪求吉的生存智慧与伦理温情
茱萸,一种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在重阳节习俗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实用理性的辟邪消灾,二是基于人伦情感的思念与祈福。
1. 驱疫辟邪的生存智慧
古人认为,重阳节是由盛夏酷热转向秋冬寒凉的转折点,此时阳气衰减,阴气渐生,是疾病与邪气容易侵扰的时节。茱萸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可驱虫、除湿、逐风邪)和强烈气味,被赋予了驱除“邪气”、“瘟疫”的神秘力量。
* 文化内涵: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人在面对自然变化和疾病威胁时,一种积极的、基于现实观察的生存智慧。它并非完全的迷信,而是将医药知识与传统信仰相结合的“预防医学”雏形,反映了人们祈求健康、平安度过季节转换的强烈愿望。
* 实际案例: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表明至迟在汉魏时期,插佩茱萸以求长寿健康的习俗已经形成。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月令》中更是将茱萸纳入重阳节的养生体系,称之为“辟邪翁”,指导人们将其装入布袋佩戴。
2. 思念亲人的伦理符号
茱萸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作为家庭团圆、手足情深的象征。这一内涵因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而得以强化和定格。
* 文化内涵:茱萸在此从单纯的辟邪物,升华为承载乡愁与亲情的文化意象。它代表着在特定节日里对无法团聚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他们平安健康的殷切祝福。
* 实际案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称最佳例证: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清晰地描绘了重阳节“插茱萸”是与“登高”、“兄弟团聚”紧密相连的集体活动。“少一人”的遗憾,恰恰反衬出“遍插茱萸”所象征的家庭完整与亲情温暖。自此,“茱萸”便与“思亲”主题紧密绑定,成为中国人表达手足之情、乡土之思的经典符号。
二、 赏菊:延年益寿的生命礼赞与高洁品格的自我投射
菊花,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傲然绽放,其自然属性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主要集中在对生命长度的追求与对人格高度的标榜。
1. 延年益寿的生命礼赞
菊花被誉为“延寿客”,其药用和食用价值很早就被发掘。古人相信饮用菊花酒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 文化内涵:赏菊并与菊花酒,是重阳节对生命本身的礼赞和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这与插茱萸祈求平安健康一脉相承,但更侧重于积极的养生与生命的延续。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通过顺应自然、取食于自然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 实际案例:屈原在《离骚》中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开启了以菊为食的传统。魏晋时期,重阳饮菊花酒已蔚然成风。陶渊明在其《九日闲居》诗序中明确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空服九华”(指菊花)道出了在无酒的情况下,仍要以菊花来应景,可见菊花在重阳节中的核心地位。
2. 高洁品格的自我投射
菊花凌霜不凋、孤高傲世的特性,使其成为君子品格的象征。这一内涵的奠定,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密切相关。
* 文化内涵:赏菊不再仅仅是保健行为,更是一种风雅的文化活动和人格修养的体现。通过观赏、吟咏菊花,文人雅士们将自己的理想人格——不慕荣利、清高自守、坚韧不屈——投射到菊花这一物象之上,从而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 实际案例:陶渊明以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形象,将菊花与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士情怀永久地联系在一起。后世文人过重阳,赏菊、咏菊成为固定节目,无不包含着对陶渊明式人格的追慕。例如,唐代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美的正是菊花在百花杀尽后独自担当天地秋光的孤高与坚韧。
总结
“插茱萸”与“赏菊”作为重阳节的双璧,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叙事。
* 插茱萸,更多地从集体(家庭、社群) 出发,通过向外的“驱避”行为,祈求的是身体的安康与家族的平安,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情与现实的关怀。
* 赏菊,则更多地从个体出发,通过向内的“观赏”与“品味”,追求的是生命的长度与精神的高度,蕴含着士大夫的哲思与风骨。
二者一外一内,一实一虚,共同诠释了中华文化中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这些穿越了千年的习俗,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关怀家人健康,不忘陶冶自身情操,这正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