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用典”艺术:明用、暗用与化用的审美特征
引言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音律之美和意境之妙,更在于用典艺术的精湛运用。用典——即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诗句等文化素材的引用与转化——在宋代词人手中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创作手法既体现了文人的学养底蕴,又拓展了词作的意蕴空间,形成了明用、暗用、化用三种主要方式,各具特色而又相得益彰。
一、明用典故:彰显学识与历史意识
1.1 基本特征
明用典故是指直接、明显地引用历史人物、事件或前人诗文,读者能够轻易识别其来源。这种方式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清晰的互文关系,往往通过特定人名、地名或事件关键词实现与历史文本的对接。
1.2 艺术效果
明用典故能够强化词作的历史厚重感,建立古今对话的桥梁,同时展现作者的博学多识。这种用典方式适合表达明确的历史观感或对特定人物的评价。
1.3 经典案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处明确指向三国名将周瑜的历史形象,通过“公瑾”“小乔”“羽扇纶巾”等标志性元素,构建了完整的历史场景。苏轼借周瑜的年轻有为反衬自身年华老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对照。
二、暗用典故:含蓄蕴藉的意境营造
2.1 基本特征
暗用典故是将典故融入词句而不露痕迹,达到“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的艺术效果。读者需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否则仅从字面理解亦无大碍。
2.2 艺术效果
暗用使词作意蕴丰富而不显堆砌,保持词境的流畅自然,同时为深度阅读者提供了解码的乐趣。这种方式符合中国古典美学中“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
2.3 经典案例
晏几道《临江仙》中: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此句看似白描写景,实则暗用了五代翁宏《春残》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将前人诗句自然融入词境,不着痕迹,使熟悉原诗的读者产生双重审美体验,而未识典故者亦能欣赏其画面之美。这种暗用达到了典故与词境的水乳交融。
三、化用典故:熔铸创新的艺术升华
3.1 基本特征
化用典故是最高层次的用典方式,指对原典进行改造、重组、引申,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内涵。它不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对传统素材的创造性转化。
3.2 艺术效果
化用使典故服务于新的艺术整体,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赋予了新的生命,体现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艺术创造力。
3.3 经典案例
李清照《醉花阴》中: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句精妙地化用了多重文化意象。“黄花”既指菊花,又暗含对憔悴容颜的比喻传统。更为精妙的是,她将前人关于花与美人的比喻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不仅以花喻人,更通过“瘦”字的点睛之笔,超越了传统的“人面桃花”模式,创造出专属于宋代文人审美的新意象。这种化用已使典故成为全新的艺术创造,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四、三种用典方式的比较与融合
4.1 艺术特质对比
– 明用:强调历史意识的直接呈现,建立明确的互文关系
– 暗用:追求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典故与词境融为一体
– 化用:体现创造性转化的艺术高度,在传统基础上创新
4.2 融合运用的典范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集中体现了三种用典方式的完美结合: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明用孙权典故)
>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暗用刘裕典故)
>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化用廉颇故事,抒发现实感慨)
辛弃疾将不同用典方式交织运用,既展现了丰富的历史视野,又抒发了深沉的个人情怀,实现了典故运用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统一。
结语
宋词中的用典艺术,从明用的清晰可辨,到暗用的含蓄隽永,再到化用的推陈出新,构成了宋代文人词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三种方式不仅反映了词人不同的创作取向和艺术个性,更体现了宋代文化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辩证统一。通过深入理解宋词的用典艺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词作本身的文学价值,还能把握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态,从而深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特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