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陈述其夫妇收藏生涯与战乱离散的专业文章。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金石收藏的痴迷与战火离散的悲歌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为其丈夫赵明诚学术巨著《金石录》所撰写的跋文。这篇序文远不止于简单的书籍介绍,它是一篇深情悲怆的个人回忆录,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史诗般的叙事,生动勾勒出一对文人夫妇由收藏之痴迷、生活之静好,陡然坠入战乱之流离、藏品之散佚的巨大生命转折。它不仅是中国藏书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记录北宋末年国破家亡时代悲剧的珍贵证词。
一、 青州闲居:志趣相投的收藏生涯
在序文的前半部分,李清照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赵明诚在青州乡里屏居的十年时光。这是他们收藏生涯的黄金时代,其收藏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共同的志趣与“穷遐方绝域”的宏愿
李清照明确点出他们夫妇收藏的核心动力:“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未始少懈。” 这是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学术追求。他们立志搜罗天下间的金石拓片、古籍碑文,其目标之宏大,体现了宋代金石学鼎盛背景下,顶级文人的学术抱负。
2. “质衣”购书的收藏热忱与生活情趣
他们的收藏并非依靠万贯家财,而是节衣缩食,倾尽所有。李清照记录了一个极为生动的实际案例:
> 记得在汴京时,有人持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价二十万。这对于当时的他们已是天价。夫妇二人将画留在家中欣赏把玩了两夜,最终因无力购买,只好归还,“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这个案例深刻揭示了他们对珍贵文物的痴迷,以及收藏过程中的欣喜与无奈。他们的收藏,是建立在共同审美与知识追求上的精神享受。
3. “赌书泼茶”的学术整理与闺中雅趣
收藏之后是繁琐的校勘、整理与题签。李清照描绘了夫妇二人饭后坐于“归来堂”中,烹茶对坐,指堆积的书史,比赛某一典故出自某书某卷某页某行,以胜负决定饮茶先后。赢者往往举杯大笑,以致茶倾怀中。这“赌书泼茶”的典故,成为后世文人艳羡的夫妻精神共鸣的典范,将艰苦的学术工作升华为充满智力趣味与生活诗意的日常。
二. 靖康之变:战火下的仓皇离散与藏品劫难
“靖康丙午岁”,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这一巨大的历史变故,如同利刃,瞬间斩断了他们宁静的学术之梦。序文的后半部分,笔调急转直下,充满了流离、惊恐与丧失之痛。
1. “既长物不能尽载”的第一次抉择之痛
赵明诚先行南下赴任,李清照随后需要独自整理十五车藏品南运。面对堆积如山的藏书器皿,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筛选:
>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这个“去……又去……后又去……”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地传达出在巨大压力下反复权衡、忍痛割爱的艰难过程。这已不是收藏,而是逃难,每一件被舍弃的藏品,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割舍。
2. 洪州陷落与藏书化为云烟的第二次重创
他们运往洪州寄存在赵明诚妹婿处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在金兵攻陷洪州后,“遂尽委弃”。所谓“尽委弃”,实则是被战火焚毁或劫掠。这是他们藏品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损失,多年的心血“化为煨烬矣”。
3. “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的随身流亡
在接连的打击下,李清照随身携带的藏品越来越少,只剩下最轻便珍贵的部分。她追随着皇帝的逃亡路线,在浙东一带颠沛流离,“奔行在,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其行文路线之琐碎、仓促,正映照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与无枝可依。
4. “岿然独存”与“不为物累”的最终幻灭
在经历了丈夫病逝(建炎三年,1129年)、被人诬告“颁金通敌”而被迫献出部分藏品以证清白、以及被盗贼破屋窃走五竹箱文物等一系列打击后,她手中仅存的藏品已十不存一二。最终,当她将手中仅余的《金石录》手稿整理完毕时,她发出了悲凉的感慨:
>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从“必不得已,先去………”的挣扎,到“遂尽委弃”的无奈,再到“岿然独存”的侥幸,最终归于“有聚有散,乃理之常”的彻悟,李清照完成了一个收藏家从执着到幻灭的心路历程。这种“彻悟”并非真正的释然,而是饱含血泪的自我宽慰,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沉痛控诉。
结论
《金石录后序》通过对比强烈的叙事结构,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交织。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文学巨匠的笔力,不仅记录了一对夫妇的金石情缘,更将私人收藏史放大为一部国家与文化的劫难史。那些得而复失的金石书画,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学术的寄托,也成为了被战火碾碎的文明碎片。这篇序文因此而超越了个体哀伤,升华为对一个时代文明之殇的深刻悼念,具有永恒的历史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