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的“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如何写活春景?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名句“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如何写活春景的专业分析文章。

张先《木兰花》名句析赏:动态的人群与流动的春景

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是一幅生动传神的宋代江南寒食节风俗画。其中,“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它之所以能“写活”春景,关键在于它摒弃了静态的景物罗列,而是通过描绘春景中人的活动,以动写静,赋予整个画面以蓬勃的生命力与流动不息的动态美感

“芳洲拾翠暮忘归”:少女的专注与春光的迷人

上句“芳洲拾翠暮忘归”,将镜头聚焦于水中小洲上的少女。

* “芳洲”与“拾翠”:“芳洲”二字,不仅点明了地点,更通过嗅觉(“芳”)与视觉(“洲”)的通感,暗示了洲上花草繁茂、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拾翠”一词,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动态细节。它既可以指拾取翠鸟的羽毛(古时女子头饰),也可引申为采摘各种鲜嫩的翠色花草。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搜寻、欣赏与占有,是人与春景最亲密的互动。

* “暮忘归”的深层意蕴“暮忘归”是这句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仅说明了少女们玩得流连忘返,更从侧面烘托出春景的迷人程度——是春光的美妙使得她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个“忘”字,将少女们沉醉于春色中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那“芳洲”上的春色并非死物,而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令人沉浸其中的活的环境。

实际案例:这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导演不直接去拍一片花海有多美,而是通过拍摄一个女孩在花海中奔跑、欢笑、专注地采摘一朵小花,以至于夕阳西下都浑然不觉,来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花海的魅力。张先正是如此,他通过“拾翠暮忘归”这一具体的人物行为,让“芳洲”之春色变得可感、可触。

“秀野踏青来不定”:人群的流动与春野的生机

下句“秀野踏青来不定”,则将镜头拉远,描绘了原野上更为宏大的踏青场景。

* “秀野”与“踏青”:“秀野”点出原野的秀丽,是静态的背景。而“踏青”则是贯穿整个背景的动态主线。人们走出家门,用双足去感受、去亲近春天的土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春天最直接的迎接和礼赞。

* “来不定”的妙处“来不定”三字,是赋予整个画面动态感的核心。它描绘出路上游人往来不绝、络绎不绝的景象。“不定”意味着流动、变化和持续不断。这种川流不息的人群,打破了野外春景常有的静谧感,将春天的生机与人类的活力合二为一。春野因人的活动而“活”了起来,人的欢乐又因春野的秀美而倍增。

实际案例:我们可以想象一幅《清明上河图》的郊外片段。画面上不会只有静止的树木和房屋,而是要有赶路的行人、嬉戏的孩童、交谈的士人,这些流动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汴京郊外的繁华生机。张先用“来不定”三个字,就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同样生动的、动态的《吴兴踏青图》。

对仗工整,点面结合:构建完整的动态春景图

这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样精妙。

* 工整的对仗:“芳洲”对“秀野”,“拾翠”对“踏青”,“暮忘归”对“来不定”。工整的对仗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同春日的律动。
* 点与面的结合“芳洲拾翠”是一个具体的点(特写),聚焦于特定人群(少女)的特定活动;“秀野踏青”是一个广阔的面(全景),描绘了普遍的社会风俗。两者结合,既深入细腻,又宏观开阔,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完整且充满动感的寒食春景图。

总结

总而言之,张先并非被动地描摹春天里的景物,而是主动地捕捉春天里人的状态。他通过“暮忘归”展现春景的迷人魅力,通过“来不定”展现春日的蓬勃生机,将人的情感与活动作为春景最灵动的组成部分。这种以人写景、以动衬静的手法,使得他的笔下之春不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是一部充满欢声笑语、流动着生命气息的生动影像,最终达到了“写活春景”的至高艺术境界。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 散文有哪些经典的诗?形散神聚的现代诗文典范

    散文诗与形散神聚的现代诗文典范 一、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文体,兼具散文的自由形式与诗歌的抒情内核。以下为中外经典案例: 1. 鲁迅《野草》 – 重点内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之作,如《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以重复句式营造孤寂感,形散而神凝。 2.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2025年5月18日
    1270
  • 宋词中的“莼羹鲈脍”典故表达了何种情感?

    宋词中的“莼羹鲈脍”典故及其情感表达 “莼羹鲈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故,源自《晋书·张翰传》。据记载,西晋文人张翰在洛阳为官时,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遂感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辞官归乡。这一典故在宋词中被频繁引用,主要表达了思乡归隐、超脱名利的情感,成为士人抒发内心矛盾与人生理想的重要意象。以下从情…

    2025年10月29日
    110
  • 风雨送春归是哪首诗?

    风雨送春归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与背景 “风雨送春归”出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创作于1961年,是毛泽东读陆游同名词作后反其意而作,以梅花象征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 原文节选: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2. 重点内容解析 – 意象对比: – 毛泽东笔下的梅…

    2025年6月28日
    730
  • 刘诗诗仙侠剧造型美学:古风服饰与角色塑造

    刘诗诗仙侠剧造型美学:古风服饰与角色塑造 一、仙侠剧造型的美学价值 仙侠剧作为中国影视剧的重要类型,其造型设计不仅承载着视觉审美功能,更是角色性格与剧情推进的视觉符号。刘诗诗凭借其古典气质与扎实演技,在多部仙侠剧中塑造了经典形象,其造型美学成为研究古风服饰与角色塑造的典型案例。 重点内容:仙侠剧服饰需平衡“仙气”与“侠气”,既要体现超凡脱俗的意境,又要符合角…

    2025年4月27日
    1100
  • 渔翁这首诗有哪些景物?柳宗元《江雪》意象群解析

    柳宗元《江雪》意象群解析 # 一、诗歌原文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二、诗中景物分析 《江雪》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空灵寂寥的寒江独钓图,诗中包含以下核心景物: 1. 千山:连绵不绝的群山,象征广阔而荒寂的自然空间。2. 鸟飞绝:以“无鸟”反衬环境的极端寂静与寒冷。3. 万径:纵横交错的小路,暗指人类活动的痕迹。4. …

    2025年5月1日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