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多丽·咏白菊》的借菊自况研究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的深层意涵
一、词句背景与意象关联
李清照在《多丽·咏白菊》中通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一句,将白菊与屈原、陶渊明的人格风骨相联结。屈原因《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菊喻高洁,陶渊明则以“采菊东篱下”塑造了隐逸者的精神图腾。词人借古贤之典,将白菊的素雅、孤傲与自身命运形成映射,暗示其在宋室南渡、家国飘零的乱世中,对坚守气节的追求。
二、借菊自况的三重维度
1. 高洁品性的自我标举
白菊“清芬酝藉”的特质,对应李清照对自身才情的自信。她在《鹧鸪天·桂花》中曾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自喻,而本词中白菊“雪清玉瘦”的描写,强化了才女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保持独立人格的立场。实际案例如其《词论》批判苏轼等人“句读不葺之诗”,正是这种孤高心性的体现。
2. 命运坎坷的隐晦书写
白菊“渐秋阑、雪清玉瘦”的凋零意象,暗合词人中年丧夫、文物散佚的遭际。屈原投江、陶潜归隐的典故,折射出李清照对现实困境的超越性思考。她在《金石录后序》中痛陈“三十四年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与白菊受风霜摧折仍保持风韵形成互文。
3. 家国情怀的象征表达
宋人咏菊常寄托政治立场,如朱淑真《黄花》的“宁可抱香枝上老”。李清照将白菊与屈陶并置,隐含对南宋朝廷苟安政策的批判。实际案例可对比其《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均通过历史人物彰显气节,与词中“风韵相宜”形成精神共鸣。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1. 双重典故的叠加运用
屈原本土情怀与陶潜隐逸精神的组合,构建出士大夫精神与女性意识的交融。这种手法在其《鹧鸪天·寒日萧萧》中亦有体现:“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皆以菊为媒介完成自我身份确认。
2. 物我交融的观照方式
词人通过“细看取”的凝视动作,实现从客体白菊到主体心境的转化。这种“以物观我”的写法,较之男性词人周邦彦咏蔷薇的“长条故惹行客”,更凸显女性对生命细腻的体认。
四、文学史意义的再发现
此词突破传统闺阁词的局限,将个人命运升华为士大夫式的文化表达。实际案例如明代徐士俊评《古今词统》:“此词堪与《离骚》‘香草美人’传统对话”,证实李清照通过咏菊完成对经典文学母题的性别重构。
结语:李清照借白菊与屈陶风韵的契合,在文化符号的继承中重塑了女性书写的主体性。这种借菊自况不仅是个体情感的宣泄,更成为宋元之际知识阶层精神困境的典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