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究竟在追忆什么?
一、诗歌文本与核心争议
李商隐《锦瑟》以朦胧多义著称,其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尤为关键。全诗通过锦瑟意象构建了迷离的意境:
– “锦瑟无端五十弦” 暗合诗人年近半百的生命历程
–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庄子典故表现虚实难分的怅惘
– “望帝春心托杜鹃” 以神话传说寄托未竟之志
重点在于,“此情”所指的复杂性:既有对逝去爱情的追怀,也包含人生理想的幻灭,更渗透着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
二、三重追忆维度的具体分析
1. 青春爱情的刻骨铭心
实际案例:清代学者朱鹤龄考证,李商隐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是其重要创作源泉。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意象,与诗人《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中“偷桃窃药事难兼”形成互文,“珠泪”既是情人离别的血泪,也是修道戒律与人间情爱冲突的结晶。
2. 政治理想的落空追悔
实际案例: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中,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所属政治集团遭受重创。诗中“蓝田日暖玉生烟”暗喻可望不可即的政治理想,正如其《安定城楼》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最终在牛李党争中化为泡影。
3. 时间哲思的永恒叩问
实际案例:当代学者叶嘉莹发现,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期间创作的《夜雨寄北》,与《锦瑟》共同构建了“时间褶皱”的艺术空间。“此情”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枢纽,如同瑟弦振动产生的余韵,在物理时间消逝后仍在心理时间中回荡。
三、艺术手法的追忆建构
1. 意象的复调性
锦瑟本身即是记忆载体:出土的战国瑟多为25弦,而诗中“五十弦”通过弦数倍增,暗示记忆的叠加与重构。这种艺术处理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玛德琳蛋糕”的触发机制异曲同工。
2. 典故的时空折叠
李商隐用典实现“记忆压缩”:将庄周梦蝶(战国)、望帝化鹃(上古)、鲛人泣珠(《搜神记》)等不同时空的典故并置,形成立体的追忆网络,恰如敦煌壁画中“异时同图”的构图智慧。
四、当代解读的新视野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记忆具有“重构性”特征。剑桥大学实验证实,每次回忆都会修改原始记忆痕迹。这为理解“此情可待成追忆”提供新视角:诗人追忆的不是固定往事,而是在持续自我重塑的情感历程。
结语
《锦瑟》的追忆本质上是对生命整体性的诗意重构。正如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所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那些看似破碎的记忆片段,最终在诗歌的炼金术中凝结成穿越千年的情感晶体,持续唤醒不同时代读者心中的“当时已惘然”。